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儒家的农业观涵盖了儒家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张、儒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儒家对农业生态的认识、以及儒家对待农业生产的态度四个方面的内容。四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关连的整体。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相比较而言,孔子只提出了一些能适合于他的治国思想的重农主张,其农业思想资料比较简单和零碎,有关农业的见解比较少。因为当时新兴的地主土地占有形式刚出现不久,还提不出更具体的农业要求。战国中期的孟子立足于仁政,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建议实行井田制,提出了恒产论。荀子是先秦儒家重农思想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并不鄙视农业科技。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并不是出于他对体力劳动以及农业科技的鄙视,这只是表明他个人对社会各种不同的事业或职业的偏好。主要是取决于他的价值观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相反,孔子、孟子、荀子对农业科技都很重视。在农业生态方面,先秦儒家都主张“以时禁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待农业生产劳动方面,先秦儒家对士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都持反对态度,认为君子合乎道德而受到供养,没有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作为君子的一种美德去加以宣扬。先秦儒家与墨、道、法、农家学派的农业观相比较而言,先秦儒家的重农思想实质是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他们站在社会全局、国计民生的高度,立足于仁政以引起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先秦儒家的农业观主要是作为儒家治国思想的组成部分提出的,成为儒家仁政礼治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农思想带有浓厚的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儒家的仁政礼治同样离不开农业这个物质基础,先秦儒家并非只重视伦理道德,而是把重农思想落到了富民教民上。其重农思想的重点在于通过发展农业使国家在政治上走向大治。先秦儒家在对侍农业生产劳动问题上,过于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对知识分子在吸收生产实践知识方面显得不够积极主动,在春秋战国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儒家路线并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儒家的农业观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阶级和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