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助学贷款是应对高校收费改革的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从1999年8个城市试点开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具初步规模。然而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却暴露出种种问题,亟待完善。本文是关于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就影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加以分析,并就目前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个人的政策建议。论文首先介绍了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四大理论依据:公共产品理论、生息资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为我们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并通过经济指标的分析论证了国家助学贷款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实施的实际意义。然后我们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进行了具体的认识:①国家助学贷款有三大前提,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国家助学贷款是信贷资金。②国家助学贷款牵涉四方主体:政府、高校、银行、学生,在四方关系中最重要的基础关系是银行和学生通过借贷所建立的委托代理关系;③国家助学贷款是金融与高等教育、财政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特征;④从现实出发并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营造信用社会,目前国家助学贷款采用的是信用贷款方式;⑤国家助学贷款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接着论文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规范分析得出了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作所需要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信用制度尤其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作的基础性制度;紧接着,论文实证分析了我国目前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供小于求,供给结构不合理、不平衡,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高违约率带来的国家助学贷款的高风险性,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必将出现“银行停贷”“市场失灵”的局面,甚至可能危机信用经济社会的建立和发展。随后,论文总结了国外开展助学贷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最后,论文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并给出了个人的政策建议:①规范四方主体关系,按照“谁收益谁支出,谁有能力谁担责”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加强政府的协调监督功能,多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突破“囚徒困境”,实现共赢。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安排,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最重要是信息正式制度(包括信号传递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信用非正式制度的建立(主要通过加强学生诚信美德的教育来实现)。③推进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减少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④改革金融体制,本着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