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体份额的构成比例,及其这些投资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等方面的分配比例。深化对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研究,构建一个相对科学的理论体系,有利于拓展对高等教育,教育投资等问题的研究广度、深度,有利于指导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综合运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采取突出重点和兼顾整体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等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包括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均衡分析、合理性评价、国际比较、优化路径等九章内容,在理论、方法、制度和政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内容是:
本文提出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具有区域性、全面性、比例性、变动性四个特征,可以分为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投资来源结构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财政投资仍是最为重要的主体;投资支出在学历层次、办学形式、地域范围、使用方向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供给与需求均衡的视角出发,本文构建了一个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经费的总需求,以及高等教育财政投资、学杂费两项主要投资来源主体的增长可能性。根据这一预测,对高等教育投资结构进行了均衡分析,提出财政投资总额在将来仍会大幅增长,但学杂费应当保持在合理比例,应当不断拓宽来源结构以满足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日益增长的需求。
经过多次筛选,本文首次构建了涵盖27个评价要素的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合理性评价的完整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探讨动态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五种拓展的动态规范化方法、一种新的确定指标权向量的群组决策动态G1-法和一种新的确定时间权向量的最小方差规划模型,建立了兼顾功能性与均衡性的基于CTOWA算子的四级动态混合集结新模型,选取1995年至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合理性评价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最后从时间序列结果和综合结果两个角度,对合理性评价的集结值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向。
在比较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和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等5个典型国家高等教育投资情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投资规模与OECD国家、WEI国家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政府在承担高等教育投资重要责任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巩固投资来源结构多元化的趋势,拓宽投资来源渠道,同时要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高等教育事业性支出比例。
本文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优化应当坚持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原则,针对投资结构合理性评价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考量中国与先进国家的主要差距,提出了未来应当改进政府财政投资方式,合理确定高校学费标准,拓展高校服务社会收入,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适当调整各项支出结构等五个方面的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