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伴随而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是金融体系还很不成熟,难以为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鉴于上述问题比较突出,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推动农村设立相应的金融机构,服务好农村经济发展。其后一年,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南充开业,这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后,村镇银行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已经达到1071家,覆盖了我国大陆的所有省区市。村镇银行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农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将发挥出重要作用。虽然村镇银行在我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其中存在的缺陷。例如监管措施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稀缺、风险管理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理论研究、现状解析和趋势预测,探讨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首先,本文回顾了村镇银行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阐述村镇银行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其次,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村镇银行的理论文献,力图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具有较好的把握。接着,本文探讨了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利用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详细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分布、组织形式、发起人类型以及资本规模等方面的情况。随后,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村镇银行在当前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发起人制度不健全、市场定位偏差、经营管理、风险管控体系和政策扶持等。最后,本文就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健全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准备设置市场定位、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强化风险管控体系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