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经济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以下简称RBC)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倡导的研究方法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已经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已经成为与新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主要宏观经济学流派,为理解经济波动的性质和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开始使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问题。虽然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并未真正揭示经济周期与波动的根源,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运行的层面上,对经济波动的产生原因与其作用过程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作为一门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理论,值得处于市场机制不断健全与完善的转型期的中国所借鉴。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产生近30年来,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宏观经济理论中一大学派,是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相抗衡的主要古典力量,其研究方法也占据了当代宏观经济理论的主导地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国外的经济研究与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预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将进一步在中国的经济实践中发挥作用。但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必须基于模型具有较高的外在一致性这个基础之上。相对于针对发达国家的实际经济周期研究来说,国内有关理论与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早期的研究表明,基本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但模型的解释能力还有待改进。改进基本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一条研究线索是引入“更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的假设,例如为模型引入人力资本、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预期偏差等因素。尽管这一线索并未明显改善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的预测能力,但其作为开创性的研究,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改进基本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另一条研究线索是从基本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出发,参照该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扩展方向来为模型赋予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这一类研究主要包括对劳动市场扩展的讨论、引入货币因素、引入名义冲击、引入不完全竞争市场扩展、引入开放环境等。相比较而言,针对于1978年以后的、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的主要扩展对模型解释能力的提高更为明显,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总的来说,国内现有的实际经济周期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就冲击来源而言,外生技术冲击作为主要冲击来源,对实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这种技术冲击是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技术变迁所导致,其性质尚未得到进一步的讨论。第二,就其他冲击来源而言,现有的研究考察了政府支出冲击、供给需求的不确定性冲击、货币冲击和太阳黑子模型。相比较而言,有关研究认为政府支出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尤为明显,但还缺乏对其他冲击来源的考察。此外,政府支出冲击的引入可能还不足以使模型准确解释主要实际变量的周期波动。第三,在引入不同的冲击来源的同时,大多数研究并未明确讨论模型所引入的对冲击的放大和传播机制,因此很难了解冲击影响经济波动的形式和过程。第四,就模型对主要宏观变量周期波动的预测而言,国内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产出和消费,缺乏对其他变量的评价,而且广泛使用的可分劳动假设并不能反映中国经济中的就业波动。第五,数据选取和参数校准存在分歧,不同的研究未基于使用相同数据而获得的一致的关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同时,参数校准也存在着分歧,也未最大限度地使用已有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本文基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视角,从若干方面对中国经济波动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框架下,引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实际情况的约束,探讨中国经济波动的产生与形成。本文的出发点是尝试解决上述国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就劳动市场波动、技术冲击的不同类型与特征、财政冲击与货币冲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为模型引入这些不同类型的冲击来源的同时,本文也讨论了不同的传播机制对这些冲击的放大与随时间传播作用。论文的导论部分指出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第一章介绍了实际经济周期的产生背景、理论特点与基本观点,并给出有关文献综述,讨论国内已有研究与其不足。第二章结合国内有关研究成果,尝试给出一个能够描述中国经济波动特征的基本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第三章进一步为模型引入了不可分劳动假设、政府部门、劳动窖藏机制与要素窖藏机制。由于国内有关就业波动的解释一直存在问题,第三章通过初步扩展模型有关劳动的假设,给出一个解决办法,认为不可分劳动模型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不可分劳动模型的基础上,第三章进一步探讨了引入政府部门、劳动窖藏假设与要素窖藏假设这几种传播机制的有效性。在第四章,本文详细考察了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主要冲击来源——技术冲击。从经验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的技术变迁存在明显的偏向性与投资专有技术进步特征。本文依次将这些类型的技术冲击引入模型,发现模型的效果存在明显的改善,并能提供更符合特征事实的解释。通过对传播机制的进一步考察,本文对比和论证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冲击的作用机制。在第五章,本文考察了另一冲击来源——财政冲击。通过为模型依次引入政府支出、一次性总付付税和扭曲性税收,本文发现财政政策的引入能有效改善模型的表现,这说明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第六章,本文考察了货币冲击,尝试使用一个引入货币冲击的RBC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中名义变量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进行解释。本文的研究发现,货币冲击的引入并不能明显提高模型的解释力,但可以让模型能够解释名义变量的波动。本文同时也认为,对这一不足的改进可以考虑从几种常见的货币RBC模型的传播机制入手。第七章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在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的同时,本文也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技术冲击是RBC理论的主要冲击来源。本文尝试讨论技术冲击的中性、偏向性与投资专有性特征,与其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RBC理论并不明确区分长期与短期分析,对技术冲击类型与特征的讨论,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些类型的技术变迁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上的论证。第二,国内现有研究缺少对RBC模型中传播机制的考察,而本文集中讨论了几种常见的传播机制在放大与传播主要冲击时的能力。首先,针对国内现有研究并未对劳动市场与就业波动给出正确解释这一问题,本文为基本RBC模型引入不可分劳动假设。这一工作使得RBC模型在理论上、逻辑上和经验上能够解释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就业波动,也为构建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的RBC模型引入了一个更具效率的传播机制。其次,在不可分劳动模型基础上,本文也将传播机制进一步扩展到引入政府部门、劳动窖藏机制与要素窖藏机制,并论证其有效性。第三,本文将财政冲击与货币冲击引入RBC模型。就财政冲击而言,国内有关研究仅讨论了政府消费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形成的影响,而在本文中,政府财政政策同时通过政府消费与扭曲性税收形成冲击,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形成。同时,本文认为现有对政府消费冲击的研究并不完善,尚存在一些问题,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思路。就货币冲击而言,本文为RBC模型引入货币冲击,以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形成的影响。对类似问题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数研究用简化式模型加以分析,使用结构模型尤其是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则很少。同时,在RBC框架下的货币模型分析中,国内现有的类似研究还不够全面。本文使用一个标准的现金先行模型分析货币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根据模型的数量结果评价模型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