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馆藏银质文物材料腐蚀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cat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馆藏环境中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重要的监测指标,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硫和臭氧等污染气体的侵入也会导致银质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恶化,而这些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性研究却很少。本文主要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反应性监测方法研究了相对湿度、温度、臭氧或二氧化硫及其复合环境中镀银晶振片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获得其腐蚀动力学曲线。同时分析环境因素变化与银腐蚀速率的关联性,建立了银的腐蚀模型,并结合表面分析方法对不同环境因素作用下银试样表面腐蚀形貌和产物进行分析,探究臭氧或二氧化硫及其复合环境中银质材料的腐蚀行为和规律,为馆藏环境质量的调控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银质材料的大气腐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腐蚀速率随臭氧浓度升高而增大,且环境中相对湿度和温度上升也会加速银的腐蚀。银试样表面吸附的水膜厚度与环境温湿度息息相关,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升高,表面吸附的水膜逐渐增厚,大气污染物更容易吸附在银试样表面从而加速银的腐蚀;环境温度升高会加速臭氧与金属银的反应速率,加剧银的腐蚀。暴露在臭氧环境中银试样表面腐蚀严重,腐蚀产物为Ag2O、Ag2CO3和AgCl。同时,二氧化硫也会加速银的腐蚀,环境中相对湿度、温度以及二氧化硫浓度升高时,银的腐蚀速率变快。但暴露在二氧化硫环境中银试样腐蚀程度较轻,其表面有Ag2O、AgCl、Ag2CO3、Ag2SO3以及Ag2SO4生成。且基于剂量响应函数建立了环境因素与银腐蚀速率之间的模型,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当环境因素变化引起银的腐蚀速率超过可接受水平时,就需要对馆藏环境质量进行调控。
其他文献
吐鲁番市工业的发展充分证明,在极度干旱的自然条件下,粗放利用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工业经济是难以持续的。因此,吐鲁番市工业的发展需要严格把控其发展规模与生产要素资源的
激光微/纳结构化技术在材料表面功能化领域应用潜力与研究价值巨大。纳秒激光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易维护的绿色制造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和科研领域。纳秒激光微/纳制造可实现材料表面微/纳结构的个性化设计与高效率加工,进而实现功能性表面的可控制备。为了拓展Ni Ti合金的应用,本文采用纳秒激光微/纳米结构化技术,通过设计扫描路径和改变工艺参数等手段在Ni Ti合金表面成功制备出不同微/纳结构,对其
粉煤灰是煤炭燃烧产生的微细颗粒物。其中Si O_2、Al_2O_3、Fe_2O_3、Ca O、Mg O、Na_2O、K_2O等氧化物和痕量重金属以及种类丰富的稀有元素多以晶态或非晶态硅酸盐形式存在于粉煤灰中。硅酸盐细菌是土壤中可分解硅酸盐矿物并释放其中元素的一类微生物的总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芽孢杆菌属。应用硅酸盐细菌对含有大量硅酸盐化合物的粉煤灰进行浸出具有节能环保、工艺简单、成本可控的优点;
机房环境远程监控系统是一套功能完善的综合机房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对分布在机房各处的互相独立、互无联系的动力设备、运行环境和安保监控等对象进行遥测、遥信,能实时对
目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置入术(phacoemulsification/lens implantation,P/I)联合房角分离术(goniosynechialysis,GS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术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8月于我院拟行“PI联合GSL术”的PACG患者共39人4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土地被征收,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尖锐,已
本文研究1861年至1963年间,拉让江流域华人的商业发展。运用年鉴学派“长时段理论”梳理当地华人商业发展,探讨三个历史阶段华人商业特征及影响因素。19世纪中期以后,随布洛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严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5年9月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严重多节段脊髓型颈
目的:利用16SrDNA基因测序和细菌培养分析儿童腺样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通过药敏试验了解儿童腺样体中致病菌的抗药性。方法:收集25例腺样体肥大儿童和6例正常儿童腺样体表面分泌物样本,利用16SrD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物种群落组成、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等生物学信息分析,比较组间及各样本间菌群结构差异,同时取样作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对培养出的致病菌作药敏试验。收集108例行腺样体切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把民主建设作为重要历史使命,而党代会报告则是民主建设的一面“镜子”。以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分析为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既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民主思想的演变特征,也可以洞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轨迹,对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旨在通过梳理回顾“选举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