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宅一直是与人类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近代以来,自1898年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核心枢纽后,中东铁路不同级别的职工的居住需求奠定了哈尔滨住宅建筑的风格特征与分布结构。与此同时,在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下,城市迅速兴起更是吸引了大批国内、国际人口移居哈尔滨寻求生存机遇,为哈尔滨带来了多元的居住文化。多重条件刺激下,近代哈尔滨住宅建筑类型多样,内在文化丰富。本文旨在通过三个方面对哈尔滨近代住宅类型及其文化表征进行解读。从城市的尺度上,本文对比哈尔滨各个时期的历史规划图及实际市街建设图,解析在城市发展演化过程中住区的规划扩张与演变。在先进规划理念、城区定位、居住人群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各城区内的住区在土地制度、规划布局方式及居住建筑类型方面产生差异性特征,并影响着城区内住区布局方式与住宅分布特点。影响哈尔滨居住建筑的文化种类多样,在文化交流中更是产生了新的交融与碰撞。哈尔滨近代住宅类型在主观性的居住需求、文化习惯及客观性的自然条件、人口经济影响下种类丰富且定位清晰,满足各类人群的居住要求。文章根据建筑的平面空间组合方式定义居住类型,并结合空间句法理论,对不同文化下住宅的居住类型进行句法分析,判断其空间组构关系并总结居住文化空间基因型。以空间组构句法值为基础,本文分别从生活习惯、隐私需求、气候条件等方面解读近代住宅的内在居住文化特点,并分析其居住“宅形”。从文化传播角度分析三类哈尔滨近代居住建筑的艺术风格文化,即文化源地的传统移植、时代转折期的新风尚、文化涵化衍生的地域风格。从文化交流角度分析传统建筑的主体与客体居住价值转变及其在文化选择上的差异性原因。本文以历史文献图集、实地调研及访谈素材为研究资料,以空间句法为分析方法,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初步构建了近代哈尔滨住宅的研究框架。依次从住区规划,住宅单体类型、文化表征三个层面对近代哈尔滨住宅建筑的建筑形式与类型和文化价值与理念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