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学写作教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zyzclwh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越来越成为了各国参与竞争的重要战略之一。教育是科技的基础,而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力度,其中,在对于写作教学的改革上,各国也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写作教学作为我国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言而喻。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出发,写作能力既是学生全面发展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带动其他能力健全发展的有效手段;从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来看,写作教学具有极大的社会使用价值。写作教学培养的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我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所谓“基本的语文素养”,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语感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写作能力,则正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写作教学一直深陷在“少慢差费“,“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之中,首先,学生的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个人体悟,通篇充斥着假话,套话,丝毫体现不出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求是态度。其次,教师的写作教学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作文指导往往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并且作文评价体系落后,片面追求作文的思想性和“可观赏性“(文采),而忽略文章的生活性。在这样的要求下指导出来的作文往往如“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没有丝毫实用价值。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写作教学的质量,语文教育界也做了大量的尝试,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顽固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是在套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着写作指导。因此分析比较各国写作教学的异同,把握其共同规律和各自特点,借鉴吸收别国有益的成果经验,对我国写作教学来说,是一项非常迫切、极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文化历史传统一脉相承,并有着相似的教育制度与相同的现行学制,而且两国在相近的时期进行了最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修订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近几十年来,日本基础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其针对写作教学而做的一系列有效尝试,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本文从教学目标、内容与形式、评价方式出发,针对两国写作教学的各部分进行微观分析和研究,整体梳理两国写作教学从理念到实施的基本脉络,对比研究两国写作教学从理念到实施的每个阶段,以期从中咀嚼出一些养分,学习和借鉴“他山之石”的精华,作为不断完善我国写作教学的参酌之用。
其他文献
<正>贵州省纳雍县是个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多地少的内陆县。近年来,纳雍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抓手,立足优势,创新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域实际的特
针对特种轴承外圈滚道局部冷酸洗检验的要求,采用槽式冷酸洗检验滚道表面缺陷,设计了局部酸洗防护装置,解决了特种轴承外圈滚道面局部冷酸洗的问题,实现了滚道表面进行酸洗检
高新技术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在世界经济格局特别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
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效果与大中城市的差距却在逐渐扩大,教育质量提高缓慢。如
7月19日,由交通运输部、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养路工”公益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徐工集团副总裁孙建忠等领导共
内蒙古索伦嘎新闻中心(包括《索伦嘎》杂志和“索伦嘎网”,以下简称中心)承担着内蒙古乃至中国的对外宣传任务,它对于树立我国国家形象,尤其是沟通中蒙两国关系,加强与蒙古国的
语文作业能提高语文教育的成效,能传承我国的精神文化,能促进学校管理的改革,能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能引导学生终身学习。但现今语文作业的这些功能并没有彻底实现,本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转向国内投资和消费上,而拉动消费的重点在于扩大内需。目前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重要难题,农村地区需求增长更是缓慢,扩大农村内
<正>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论体系的思考目前统计学界大部分意见都承认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社会经济统计是认识的手段,它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社
未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会增加大规模的建设用地,以此用于满足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实现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土地资源的集约、优化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