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大多数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全身化疗是最佳的姑息治疗。20世纪90年代多项Ⅲ期临床研究证实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依立替康(开普拓,CPT-11)联合5-FU、LV方案(FOLFIRI)治疗结直肠癌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观察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探讨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26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其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接受FOLFIRI方案化疗至少2个周期,伊立替康180mg/m~2,静脉输注大于30-90分钟,第1天;四氢叶酸400mg/m~2静脉输注2小时,配合伊立替康注射时间,第1天;5-FU400mg/m~2静脉推注,第1天,然后1,200mg/m~2/d×2天持续静脉输注(总量2,400mg/m~2,输注46~48小时),每2周重复。对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化疗疗效进行观察并记录,并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26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位点野生型TA6/6有19例(73.1%),杂合突变型TA6/7有7例(26.9%),纯合突变型TA7/7有0例; UGT1A1*6位点野生型G/G有23例(88.5%),杂合突变型G/A有3例(11.5%),纯合突变型A/A有0例。全组26例患者均能评价毒副反应及疗效。全组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4例(15.4%),稳定(SD)18例(69.2%),总有效率(CR+PR)15.4%,疾病控制率(CR+PR+SD)84.6%。有4例患者出现Ⅲ度延迟性腹泻。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为粒细胞减少症,有6例患者出现Ⅲ度以上粒细胞减少症,没有发生粒缺性发热。在26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28位点突变型(TA6/7和TA7/7)可以增加发生3级以上腹泻(5.3%vs42.9%,P<0.05)的风险;化疗疗效在*28和*6位点各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伊立替康联合5-FU和叶酸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有较高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控,UGT1A1*28位点突变型增加发生3级以上腹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