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认知科学家斯铂佰与英国心理学家威尔逊在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首次提出了关联理论,把交际视为明示——推理的过程,创建了认知推理模型,重新定义了“语境”。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成功的交际是听话人在推导说话人意图的过程中实现最佳关联。随后,格特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指出翻译在本质上是双重的明示——推理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是译者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的明示与推理,其目的是追求最佳关联。文化缺省是经常运用于文学创作的一种与认知相关的交际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指原文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之间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也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缺失。如何恰当地处理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但是,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探讨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和文化缺省的应用价值上,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究翻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以唐诗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为实例,从认知的角度揭示了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生成机制,归纳了文化缺省的功能和分类,探讨了关联理论对文化缺省的阐释力,建构了关联理论视阈下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翻译模型,尝试提出了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四种补偿机制,即移植模型、替代模型、释义模型和过滤模型。在翻译实践中,这四种补偿机制的优先顺序由最佳关联决定。为了保证目的语读者不花费不必要的推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译者应在不同情况下根据最佳关联选择最佳的翻译模型。唐诗中的文化意象具有民族性、建构性和模糊性的特征,这使得唐诗英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现象非常突出。本文作者认为关联理论对唐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在该理论框架内,唐诗中的文化意象具有可译性。选取唐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为实例有利于本研究的进行。本文既是对关联理论强大解释力的进一步验证,也是对文化缺省相关研究的一次突破。本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诗歌不可译”的观点,为探讨唐诗英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研究方法。本文作者尝试提出的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四种补偿机制也为当代译者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