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腐败的定义及其特点、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试图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为当前反腐败的工作提供有效的治理方式。第一部分 腐败的定义腐败是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而滥用政府权力的行为。从政治学的角度,腐败是公共权力主体利用职权,违背社会政治规范,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和现象,包括三个要素。从经济学的角度,腐败是一种寻租活动,是指少数人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第二部分 当前腐败现象滋生的特点这部分讲述了当前腐败行为的一些突出特点,主要包括6个特点: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党政“一把手”腐败案件比较突出,近年来,我国查处的大案要案中,“一把手”腐败的问题突出,往往又导致其下属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违纪违法行为;不同地区和部门的腐败现象不同,不同部门的腐败特征也不同;资本积累型腐败特征日益暴露,从一些党政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当前腐败分子已经不满足于追求一般生活上的富有和享乐,违纪违法的目的从消费享乐型向资本积累型渐渐转化;外向型腐败特征日趋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外资、外商进人我国,我国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党员领<WP=38>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外向型特征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国有企业腐败现象尚未得到很好遏制。第三部分 腐败产生的原因本文阐述了腐败产生的三方面原因。其中第二方面原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公共权力是垄断性资源,在利用这些资源时,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客观条件。1、公共权力运用缺乏规范,这是腐败产生的前提。公共权力的部门利益化太强。各级政权机关往往为了本部门利益,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授予本级或下级机关相应的公共权力,多数明显超出了行使的必要界限。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不够。公共权力运作程序的缺位不仅使公共权力的运作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缺乏规范,而且使公共权力的运作相对模糊,透明度不够,自由裁量权过大,不便于对公共权力运作状况进行衡量和监督。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立法权和执行权没有真正分开;民主集中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2、公共权力是垄断性的稀缺资源,这是腐败产生的客观原因。公共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专属权力,是一种垄断的稀缺资源,垄断性越大,相对应的被管理者的可选择性就越小,引发腐败的机会也就越大。3、人性是不完善的,这是腐败产生的主观原因。人性不完善论的观点认为,腐败的本源是人有不完善性,有性恶的一面,有趋利避害、自私、贪欲的本性,这是人的自然属性。 <WP=39>第四部分 治理腐败的对策 首先,指出在反腐败的斗争中,要澄清两种认识。一是反腐败斗争的目标要着眼于“遏制论”,而不是“根绝论”。二是要根据地区反腐倡廉进展的差异,制定一个梯次反腐败的战略。其次,关于反腐败的具体对策提出5个方面,这是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严惩腐败行为,同时提高公务员待遇,营造不必腐败的环境,主要通过提高查处腐败案件的概率、提高承担法律责任的成本和提高腐败者的精神成本来实现。二是深化体制改革,推行法治,营造不敢腐败的环境,主要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建立健全法治来实现。三是加强监督,完善监督体系,营造不能腐败的环境,主要指要提高公共权力需要被监督制约的意识、赋予监督权力、强化全程监督、健全党内监督体制、加强群众监督、完善人民监督机制、强化群众监督、加强道德约束,进行思想教育,营造不想腐败的环境。四是完善自律机制,增强行为主体拒腐防变的能力,使行为主体不想不愿腐败,主要方式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依法用权意识、加强利益观教育及加强法治意识教育。五是寻求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打击跨国腐败行为,营造腐败无藏身之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