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作为一种中介语言媒介,它使得不同语言民族间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口译活动已然成为各国交往的重要桥梁,专业口译也在短短几十年间发展为一种备受尊敬的高尚职业。然而,由于口译行为与活动涉及的变量多,真实口译材料和数据不易收集,以及译员思维过程的复杂性等诸多因素,口译研究还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而比较现实的研究目标是:在一定量真实数据的支撑下,对口译活动中的某种具体现象进行客观描写与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可靠的研究结论。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口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失误,并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种现象对于口译活动的质量影响颇大。然而,有关该修复现象的研究却十分罕见,已有的少数研究也只是建立对小范围口译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际上,话语修复作为一种常见的口语现象,一直广受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但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对口译活动中修复现象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选取2008至2012年间举行的20场新闻发布会上交替传译的视频,包括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5场、国新办新闻发布会10场、中国外交部长答记者问5场,时长共计33小时,通过转写建立了自己的语料库,以此为基础研究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自我修复行为。交替传译作为一种特殊环境下的言语产出行为,主要目的就是准确、可信地传达说话者的意思。结合该特点,译员的修复行为在本文中被称为语义修复(Semantic repair)。本文属于基于语料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提出了以下研究问题:(1)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存在哪些主要的语义修复类型?(2)不同类型的语义修复在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分布情况如何?(3)译员的语义修复主要由哪些因素或者语言现象引发?(4)在修复过程中,译员选择什么时候终止语流?是否存在延时修复的情况?若存在延时,那么间隔多长,会不会超出正在产出的句子范围?(5)译员对于编辑词的使用情况如何?编辑词在修复中起什么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汉英交替传译中主要存在5类语义修复,包括相同信息修复,不同信息修复,错误更改,合适度修复和其他修复。其中不同信息修复出现最为频繁,主要由源语中的隐含意义、省略、比喻用法、专有名词、数字、时间表达、名词串以及从源语向目标语转化时的语序调整和词性变化造成。而重复现象作为相同信息修复的一种,出现的也十分频繁,是译员保持语流、赢得语言计划时间的一种有效策略。此外,译员的停顿点中92.16%属于即时性停顿,延时停顿很少,绝大部分位于或非常接近短语、分句或句子末端,且不超出正在产出的句子范围,说明所选取语料中的译员对于错误的监控通常都非常及时。研究还发现,译员只在24.7%的语义修复中使用了编辑词,相比日常口语中编辑词语的使用频率较低,且选用的编辑词对于语义衔接有一定帮助。此外,本文还针对这些特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以上研究对于更好的了解口译过程,以及口译训练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是对自我修正现象研究的一种补充。鉴于研究方法有限,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探讨,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促进口译研究和口译训练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