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技术落后,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就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虽然拥有较多的农业资源,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传统农业方式难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及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只能采取区域性的、可持续的、适度规模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园作为生态农业区域性的组织形式,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优势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构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园发展基础。那么,民族文化是否也对对园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着何种影响、如何实现两者的嵌合发展,都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综述进行总结和评述;第二章明晰相关概念的内涵及本文理论基础;第三章:建构民族文化和生态农业园的嵌合关系模型;第四章:探讨生态农业园价值创造与各价值环节中与民族文化嵌合。首先分析价值系统,然后探讨民族文化与生态农业园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的嵌合。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第五章以黔西南贞丰县生态农业园为例证,在分析县域农业园的发展现状和县内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之上,剖析民族文化对县域生态农业园的现实影响,并以海江生态农业园为案例具体探究民族文化与生态农业园的嵌合关系,同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第六章基于案例样本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优化民族文化与生态农业园的嵌合的路径,希望对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园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创新之处有两点,首先是视角的创新,从嵌合的角度探讨民族地区文化和生态农业园的嵌合关系。其次是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建构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园的价值系统,提出优化民族文化和生态农业园嵌合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