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体外生物力学测试评价终板下夹角式椎弓根钉置入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初始稳定性、有效固定长度、不同方向刚度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成人防腐T12~L5段标本16具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具,女6具,将每具标本的每个椎体左右两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9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椎弓根钉与终板平行置入方式,即人字嵴顶点法;观察组采用终板下夹角式椎弓根钉置入方式,椎弓根钉与终板成30度夹角,以方便操作,且不易打破椎体下终板。分别于测试前后对椎体进行X线摄片,各椎体的椎弓根螺钉置入符合要求,无螺钉溢出椎弓根或异常角度的出现。测试后肉眼观察各椎体的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通道内,未发现明显的四周骨壁破坏。测量两组标本的椎体内有效固定长度,并比较两组椎体内有效固定长度差异;分别依次测试两组标本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减压侧侧屈及减压侧对侧屈5个生理活动方向上的刚度值,并比较具体变化值;分别依次测试两组标本的轴向拔出力测试,并比较两组具体轴向拔出力大小。结果:(1)椎体内有效固定长度:观察组椎弓根钉置入方式可增加椎弓根钉有效固定长度约5.4mm,增加10.8%,两者差值平均5.4±0.14mm,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观察组终板下夹角式的平均轴向最大拔出力为(1255.3±128.1)N,对照组人字嵴顶点法的平均轴向最大拔出力为(1010.8±120.1)N,增加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标本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减压侧侧屈及减压侧对侧屈5个生理活动方向上的刚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在5个生理活动方向上的刚度变化值分别为(115.1±44.7)N/mm、(126.1±50.4)N/mm、(45.1±30.9)N/mm、(43.9±10.6)N/mm和(45.2±11.9)N/mm,增加分别为44.2%、38.3%、27.5%、30.4%、29.3%。结论:终板下夹角式椎弓根钉固定方法提供了一新的进钉通道,保证了力学稳定性能,也可增加有效固定长度,增加抗拔出力,明显提高了椎弓根钉固定在轴向、前屈、后伸、侧屈的各个方向上的刚度值,进而提高了脊柱承载符合的能力,有助于恢复期初始稳定性,对于翻修来说,改变了通道提高了置钉的成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