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术中磁共振联合功能神经导航在评价脑及锥体束移位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为评价术中弥散张量成像在锥体束评价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分析在我院磁共振手术间行手术治疗的岛叶病变患者的运动功能与弥散张量成像及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应用术中影像对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植入电极的精度进行评价。术中放置电极后立即行磁共振扫描,对扫描后再次调整的患者,于调整后再次行磁共振检查以明确电极位置,并分析电极植入精度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对肿瘤患者开颅手术术中侧脑室开放前后脑、锥体束及肿瘤移位情况进行分析。图像处理应用iPlan3.0软件,测量相关参数并对比术前及术中影像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共收集89例累及岛叶的低级别肿瘤及良性病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运动功能预后将患者分为稳定组、短期功能障碍组及长期功能障碍组。本组病例术中都用DTI studio重建了锥体束。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短期功能障碍组和长期功能障碍组的组间效应(F=22.080,P=0.000)、阶段间效应(F=4.544,P=0.041)、组间与阶段间交互效应(F=12.392,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短期功能障碍组相比,长期功能障碍组的术中标准化各向异性分数下降更明显。第二部分共收集61例(122侧)帕金森病患者,术中磁共振扫描72次,其中10例患者11侧扫描后需再次调整了电极位置。15侧穿刺道经过侧脑室,电极与目标靶点平均距离1.9±1.2mm;107侧未经过侧脑室,电极与靶点距离1.1±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和额叶皮质移位程度与电极位置误差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调整前、后靶点与电极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电极与目标靶点距离与穿刺道是否经过侧脑室关系,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0)。第三部分共14例病例符合标准纳入研究。本组中病变位于左侧7例,右侧4例,双侧3例;病理性质均为胶质瘤。本组病例肿瘤体积58.3±37.1cm3,侧脑室容积33.9±14.2ml,肿瘤与锥体束最近距离11.8±6.4mm。对观察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侧脑室容积在侧脑室开放前、后容积变化(P=0.001);锥体束在侧脑室开放前、后向后的移位程度(P=0.003),肿瘤后界在侧脑室开放前、后向后移位程度(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侧脑室开放前后锥体束向内侧移位、中线移位、肿瘤向内侧移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室容积的大小与锥体束移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术中弥散张量成像可以在术中重建并定位锥体束,术中标准化各向异性分数与术后运动功能相关。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术中行磁共振扫描有利于提高电极植入的准确性。累及额叶的脑内病变手术,术中若开放侧脑室可导致肿瘤后界及锥体束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向后方的移位,高场强术中磁共振联合多模态神经导航可以纠正脑移位,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