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持续性气流受限是其突出的特征。慢阻肺的病程延绵,随着肺功能进一步下降,病情逐渐加重,在疾病的后期使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治疗的过程中,如何延缓肺功能的下降,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改善预后是治疗疾病的重点。现代医学在治疗慢阻肺上存在的各种窘境,面对这样的局面,促使我们积极寻找治疗慢阻肺的新方法。在此,中医疗效显著,在治疗慢阻肺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和西医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能有效改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疗效显著,这为慢阻肺稳定期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对慢阻肺的中医诊疗技术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因此,进一步探索自血穴位注射疗法的确切疗效是本研究的主要任务,为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提供有力的依据。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从2家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沙头分院)中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稳定期患者7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西医治疗上加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干预 12 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在 CAT(COPD assessment test)、mMRC(breathlessness measurement using the 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6MWD(six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BMI(body mass index)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气流受限程度分级等一般情况,以及治疗前的6MWD、CAT、mMRC、BMI等未见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的6MWD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的6MWD进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提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不同测量次数的CAT评分进行比较,提示不同测量次数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均值与测量次数间的交互效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评分总体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分别进行组内CAT三个观察时刻的比较,提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治疗50天、治疗结束后分别与治疗前CA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组内,治疗50天、治疗结束后分别与治疗前CA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两组治疗50天mMRC进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mMRC进行组间比较,提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治疗50天,治疗结束后mMRC进行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治疗50天和治疗结束分别与治疗前mmMRC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治疗50天,治疗结束后mMRC进行组内比较,提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50天和治疗结束分别与治疗前mMRC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5、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MI、治疗前后BMI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6、整个研究周期中以及随访2周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自血穴位注射疗法联合西医治疗慢阻肺慢性稳定期患者可以显著降低CAT评分、mMRC指数,增加6MWD,而且,联合疗法较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更具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