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长江以南地区大面积栽培的优良笋用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Prevernalis)为研究对象,以经过一年覆盖、连续两年覆盖和未覆盖林地(对照)三种方式处理,分春(4月)、夏(7月)、秋(10月)、冬(1月)四个季节,按照直径将雷竹细根划分为Ⅰ级根(0~0.5mm)、Ⅱ级根(0.5~2mm)和Ⅲ级根(2~5mm)三个径级,对雷竹不同径级细根生物量、养分含量(C、N、P及C/N、C/P、N/P)的动态变化进行相关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覆盖措施使雷竹林细根年均总生物量有所下降,其中Ⅰ级根在一年和两年覆盖之后分别下降了15.5%和18.4%,Ⅱ级根分别下降了9.0%和11.9%,Ⅲ级根生物量无显著变化。(2)雷竹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最低,秋季最高,总体呈单峰曲线。覆盖措施降低春、秋、冬季雷竹林细根生物量,其中春季变化显著。一年覆盖后,Ⅰ级根在春、夏季显著降低,Ⅱ级根在春季显著降低。两年覆盖后,Ⅰ级根各季节均显著降低,Ⅱ级根在春、秋、冬季显著降低。(3)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占总生物量的64%~73%,覆盖同时降低土壤表层和亚表层细根生物量,连续两年覆盖后土壤表层和亚表层细根生物量分别下降了6.6%和11.3%。覆盖处理使表层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在春、夏季有所提高,秋、冬季略有降低。(4)各径级细根N、P含量土壤表层均高于亚表层;各样地中Ⅰ级根N、P含量最高(5.63~7.31 mg·g-1;0.655~1.035 mg·g-1),Ⅲ级根最低(2.70~5.10 mg·g-1;0.408~0.603 mg·g-1),随细根直径增加而显著下降;细根N、P含量季节间动态变化较为一致,均在春季最低,秋季最高,区别表现在N含量在夏秋两季较高,P含量在秋冬两季较高。(5)不同覆盖时间对细根N、P含量影响的影响不同,其中两年覆盖处理比一年覆盖处理影响更大。一年覆盖使土壤表层Ⅰ、Ⅱ级根N含量在春季显著增加,P含量在夏季和秋季显著增加,Ⅲ级根变化不显著。两年覆盖主要使Ⅱ、Ⅲ级根N含量在春季和秋季的土壤表层显著增加;Ⅰ、Ⅱ级根的P含量在夏季和秋季的土壤表层显著增加。(6)细根N/P在各径级之间表现为Ⅰ级根最高(7.91:1),Ⅱ级根最低(6.77:1),季节变化表现为Ⅰ级根春季最高,冬季最低;Ⅱ、Ⅲ级根夏季最高,冬季和春季较低。两年覆盖后,直径较大的细根N/P在春、夏季中高于对照样地,直径较小的细根N/P在夏秋季低于对照处理。(7)细根全C含量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不同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覆盖对细根全C含量影响不显著。各径级细根之间,C/N和C/P在Ⅰ级根最低,Ⅲ级根最高,随细根直径增加而升高;土壤表层C/N和C/P均低于土壤亚表层;不同季度间,C/N和C/P在春季最高,秋季最低。由于C含量相对稳定,覆盖对C/N和C/P的影响与N、P变化规律正好相反。综合分析表明:雷竹细根生物量的下降是可导致雷竹林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林地覆盖措施主要通过改变了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及通气度等环境因子,来改变细根生物量。覆盖栽培的目的是使冬季土壤温度增加,让雷竹提前发笋,这是栽培技术的核心和目的;而覆盖同时改变了雷竹林地环境因子,致使林地出现退化,则是不必要和非栽培目的。在覆盖过程中以至覆盖结束后,降低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作用,可缓解覆盖导致雷竹林的退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