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荷载作用下桩基及土体的受力机理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y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目的不断增加,使得桥梁以及建筑的迅速向大跨度和高层发展,分析桩基在承受倾斜荷载或者轴向、水平荷载作用的受力状况逐渐成为重点。目前,对于承受倾斜荷载作用的桩基的受力机理的研究还只局限于在宏观作用的层面上,而对于桩基在倾斜荷载作用时桩身与土体颗粒相对运动,相互作用的微观层面的机理探讨还不多。土体是由一系列碎散的颗粒物组成,具有非线性、非连续性等特点,因此很有必要从颗粒层面研究桩土相互作用的机理。本文以单桩静载室内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单桩在砂土中的受力特性。基于离散元法对倾斜荷载作用下的桩基进行模拟。通过将离散的颗粒体组合形成桩体与桩周土体,利用颗粒流程序(Particle Flow Code,PFC)模拟试验对承受倾斜荷载作用下的桩土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对桩周设置测量圆以及桩周土体的不同性质论述了在微观层面上桩土相互作用的机理。本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本文首先基于静载模型试验对砂土中的单桩进行模拟,建立PFC颗粒流模拟模型。重点分析了桩身承受倾斜荷载时桩周土体颗粒的位移、力链传递以及桩周土压力的变化。并且分析了桩身直径、土颗粒刚度以及土颗粒的摩擦系数对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刚性短桩自由端在承受荷载时,桩前土体颗粒首先表现出侧向平移,距离桩体一定距离表现为向右上方运动。(2)随着桩顶水平荷载的增加,桩身对桩前土体的影响范围及桩周土体应力增大,桩身入土深度逐渐减小,对桩端处土体的影响范围减小。桩身旋转点逐渐向桩前移动。(3)随着桩身直径的增加,桩端对土体的影响范围逐渐减小并且桩周土体的位移逐渐增大;身沉降逐渐减小,桩身旋转点向桩前移动距离减小;桩身土压力表现为随着桩深逐渐增大。(4)随着土体颗粒刚度的增加,桩周土体颗粒位移逐渐减小,桩端对土体的影响范围逐渐增大;桩身沉降逐渐减小,桩周土体应力增加;桩身受到桩周颗粒的约束,桩身旋转点不明显并且向桩前移动距离减小。(5)随着土颗粒摩擦系数的增加,桩身沉降逐渐减小并且逐渐趋于相等,根据土体力链传递可知桩端对竖向土体压力减小,对桩侧土体压力增大;旋转点逐渐向桩后移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期辨证论治联合辅助化疗对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作用,评估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是否联合中药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分为治疗组(中药+辅助化疗)50例和对照组(辅助化疗)50例,运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
研究按物质的量配比分别为n(Fe—Ce):n(Ni)=0.7:0.3和n(Fe—Ni):n(Ce)=0.8:0.2的混合粉体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和软磁性,采用X射线衍射法表征机械合金化粉体的结构演变过程,用振动样品
生成性教学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生成性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预成教学,它不仅能够有效规避枯燥乏味的教学状态
我游览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欣赏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但最让我魂牵梦绕的,是外婆家的那片神秘星空。  每年暑假,我都要去外婆家,夏日的黄昏和夜空,是我的最爱。  每到黄昏,天空就好像一名天才画家的画布,画家拿起一桶黄色的颜料用力朝天空泼去,浑然不觉一颗红色的衣扣掉在了西面的天空上——那正是我们看到的红彤彤的夕阳啊!  黄昏过去,黑夜到来。闷了一白天的星星争先
通过偶联剂预处理、接枝聚合丙烯酸钠两步法对SiC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制备聚丙烯酸钠接枝改性SiC粉体,并对改性粉体进行表征,测试SiC粉体的zeta电位,讨论改性对SiC粉体料浆分散稳定
采用一种新的循环抽提法对6种转炉钢渣粉体进行溶出性能测试,研究其溶出特性与溶出机理。结果表明:钢渣中Ca^2+的溶出速率最大,S-次之,AL^3+最小。钢渣粉体中各可溶性组分的溶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