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教育史、心理学和中外比较等视角出发,立足历史文献,坚持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着力研究西方近现代的兴趣教学思想,兼顾与古代、现当代的联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而结合当前教学论的重建,初步提出基于兴趣取向的教学理论和模式,目的在于挖掘和树立一个真实存在于教学论史、却未被我们完全认识的兴趣教学思想理论,从多方位揭示兴趣与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确立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模式,为丰富教学实践、发展教学论提供一条有益路径。
论文将兴趣教学思想放在教育史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西方兴趣教学思想在古代源远流长,在近现代有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成熟的演进过程,其历程可先后分为萌芽、初建、形成和兴盛四个阶段,相应的思想背景分别为文艺复兴以后有重大影响的人文主义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和现代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分别是夸美纽斯和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和斯宾塞,杜威、克伯屈和德可乐利等。并且,这一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中也有一定的表现。从中可以发现,兴趣教学思想从小到大、由弱至强,到近现代之交发展成为一种与主流教育思想密切相联、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思想理论和思潮。
论文以教学论为基点探讨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的一系列观点主张,认为兴趣教学思想对教学诸方面的看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教育学、心理学乃至哲学意义上的兴趣学说,为其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充分肯定兴趣多种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从教学系统和教育整体上把握兴趣,是兴趣教学思想存在和自立的方法论基础。把教学过程变成愉快和多方面兴趣形成的过程,提倡兴趣性的教学原则,是兴趣教学思想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要求。确立以兴趣为取向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是兴趣教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兴趣的课程组织和教学实施,是兴趣教学思想在课程论和教学法上的核心内容。
论文认为,兴趣教学思想符合一个完整教学思想体系的要求,是一种在一定历史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潮,体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统一,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当前课程教学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认为,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理论在二战之后的衰落有着多方面原因,但关于兴趣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却始终没有停止。中国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既深受西方的影响,又是对古代自孔孟以来的乐学、乐教和趣学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又有新的探索和进展。基于相关历史研究和现实需要,有必要构建基于儿童兴趣的当代教学理论。为此,要在认真研究总结中外兴趣教学思想理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的规律、原则、目的、方法以及课程教学论与心理学融合等问题进行相应的反思和重建。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兴趣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加强兴趣教学心理研究和兴趣心理学建设。为推进教学论研究,需要构建兴趣教学的理论模式,探讨以兴趣为取向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课程、方法、策略、评价等要素,搭建一个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