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微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多光谱技术探究C1和C0期高度近视患者眼底黄斑区20?范围的视敏度、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和视网膜脉络膜血氧的差异性。观察各指标之间及与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长度(axial lengeh,AL)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19年4月来兰大二院进行眼科检查的高度近视青年志愿者55人,106只眼(SE≤-6.00D)。该人群年龄范围在25-30岁,平均SE为-8.00D。纳入研究的每只眼睛行SE、眼压、AL、全景眼底照相、微视野、OCT及多光谱检查。按照全景眼底照相结果将眼底分为C0和C1期两种类型。分区测量并记录微视野测得的视敏度及OCT测得的脉络膜厚度。采用image J软件处理多光谱得到的contrast 1视网膜血氧图及contrast 2脉络膜血氧图,得出黄斑区20?范围的定量血氧结果。同时对其余测量量进行记录。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5人,106只眼睛(SE≤-6.00D),矫正视力均为1.0。其中眼底为C0期的39眼(36.79%),眼底为C1期的67眼(63.21%)。C0期中男性10眼,女性29眼,C1期中男性25眼,女性42眼。对C0期及C1期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C1期的SE、AL及黄斑区20?范围内的视网膜血氧比C0期均有增加(P<0.05),黄斑区20?范围内的总视敏度和脉络膜总厚度平均值C1期较C0期均有减少(P<0.05),该区域脉络膜血氧及视网膜总厚度平均值未发生明显改变(P=0.2386,P=0.7856)。对C0期和C1期的各视敏度分区进行对比,视敏度A3区(内环下侧)变化不大(P=0.0514),其余各区C1期较C0期的视敏度均有下降(P<0.05),A5+A9(颞侧)区域的视敏度在上下鼻颞4个方位中下降最明显(P<0.0001),外环比内环的视敏度改变也更明显(P<0.0001,P=0.0008)。对C0期及C1期各分区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A1区(黄斑中心凹区)的视网膜厚度发生了改变(P<0.05),且C1期的该区视网膜厚度大于C0期。对C0期及C1期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比较,所有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1期较C0期均有减少(P<0.05)。对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矫正混杂因素后,SE与AL、脉络膜血氧呈正相关(P<0.05),与总视敏度、脉络膜总厚度平均值呈负相关(P<0.05)。AL与脉络膜总厚度平均值有很强的负相关性(P<0.0001)。黄斑区20?范围内的总视敏度、视网膜总厚度平均值、脉络膜血氧与脉络膜总厚度平均值呈正相关(P<0.05)。将视敏度、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分区域进行相关性分析,除A1区(黄斑中心凹)、A4区(内环鼻侧)外其余区域的视敏度均与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性(P<0.05)。A4、A6、A9区(内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及A2+A6、A4+A8、A5+A9区(上方,鼻侧,颞侧)的视敏度与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度近视C1期与C0期在功能结构及血氧上有差异:1.C1期有较大的SE,较长的AL及较高的视网膜血氧,C1期也具有较薄的脉络膜及相对较低的视敏度。2.两种眼底各个区域的脉络膜厚度相差最大,视网膜厚度除A1区(黄斑中心凹)外基本没有改变。相关性分析表明:1.SE与AL、脉络膜血氧呈正相关,与总视敏度、脉络膜总厚度平均值呈负相关。2.脉络膜总厚度平均值与视敏度、视网膜总厚度平均值、脉络膜血氧呈正相关,与AL有很显著的负相关性。3.脉络膜厚度与视敏度在眼底20?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除A1,A4区外)也有着良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