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纽带。21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的核心逐渐从语言方向转移到对文化因素的研究,跨文化交际成了翻译研究的主题之一。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成为了译者的难题。关联理论对翻译有着极好的解释力,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问题。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同时扮演了读者和交际者两个角色。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而翻译的目的就是使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产生语境效果,即译入语读者能找到译文与认知环境间的最佳关联。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正确的评估,并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研究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朝花夕拾》杨译本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译者在处理特殊语言或文化现象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本文作者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的正确评估。因此,本文希望译者在翻译具有浓厚中国语言和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过程中与关联理论相结合。本文第1章介绍关联理论;第2章讨论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第3章介绍了《朝花夕拾》中的文化负载词,阐述了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以及《朝花夕拾》中文化负载词意义的差异;第4章介绍了《朝花夕拾》杨宪益英译本对典故、习语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第5章将《朝花夕拾》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分别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并运用关联理论对《朝花夕拾》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及策略使译文在交际语境中有效地传达原文意图,从而使译文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产生最佳关联,同时本文作者希望文中的论述和提出的方法能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