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源是城市选址和繁荣的重要考虑因素,傍水建城,自古而然。特别是定都选址时水源问题尤显突出,其中除了“风水地脉”的封建思想外,必定还有战略、经济等诸方面的考虑。两宋都城的水系分布广泛、水量充足,具备对城市的较强承载能力。有宋一代,自太祖建国至徽、钦二帝“北狩”,自偏安江南一隅至最终被蒙古铁骑踏占,三百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奉行守内虚外、重文抑武的政治军事政策,社会环境相对平稳。良好充足的水源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共同促进了经济发展,造就了北宋东京开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和南宋临安“最为富丽名贵”的繁盛景象。但随着人口激增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水供应紧张和水质下降对都城发展的制约影响也日益明显。开封和临安鼎盛时期人口都逾百万,无论生活还是商业区都是屋宇连接、鳞次栉比、街道狭小、巷陌壅塞,人口的数量、密度对水源的承载能力造成压力。而两城一些用水量大,污染重的手工业(如染织业、造纸业等)相对集中,总体规模较大,针对水源的供应及清洁均长生新的问题。对此,两宋政府采取了更为完备和先进的水源供排和养护措施。供水方面包括开渠(河道)引水入城、凿井(地下水井和地表水井)取水、水柜蓄水和人力供水,比较有特点的是地表水井、水柜的设立和供水服务行业的兴起,使两都城在进一步城市化、人口密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依然有充足的水供应:排水方面,网络布局趋于完善,特别是地下排水管道的铺设几与现代城市无二,使城区“无所壅遏、都人赖之”。较先进得力的供排水方式,保证了城区的清水入、浊水出,保障了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只是,由于客观和人为的多方原因,两宋都城水源卫生总体状况是不断恶化的。河道淤塞,水质下降以至影响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等问题在文献中颇有记载。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至于两城特别是开封的衰落与此也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