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肉用山羊的育种工作十分薄弱,山羊“双肌”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更是落后于其它畜禽。我国有20多个地方山羊品种,除少数几个山羊品种如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和济宁青山羊等属于专门化的品种外,其余大都属于普通山羊品种。四川南江黄羊是我国经过长期选育所培育成功的目前表现较好的肉用山羊品种,但与南非的波尔山羊相比,其肉用性能还相差甚远。波尔山羊原产于南非,是世界著名的肉用山羊品种,具有繁殖力高、生长发育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肉用性能好以及种用价值高等特点,尤其是其颈部、胸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和四肢肌肉丰满,是山羊中明显具备“双肌”特征的山羊品种。我国自1995年开始引入波尔山羊以来,在全国各地的纯繁和杂交改良中均取得了显著效果,为进一步的肉用山羊育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这一基础之上,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波尔山羊“双肌”性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对指导我国肉用山羊的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实验参照GenBank上发表的绵羊Callipyge基因序列(Accession No.AF401294)的引物,扩增了59个波尔山羊个体的Callipyge基因片段,并选择15个个体进行测序,测序得到493bp长的序列,用BioEdit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一个SNP位点184C→T。利用Webcutter2.0寻找184C→T的限制性内切酶。然后对国内18个地方山羊品种和4个国外山羊品种以及波尔山羊后代共计22个品种1019个个体进行Callipyge基因PCR扩增,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FokⅠ进行PCR-RFLP分析,对山羊Callipyge基因型进行检测。在辽宁绒山羊、承德无角山羊、太行山羊、陕南白山羊、成都麻羊、川东白山羊、贵州白山羊、马头山羊、隆林山羊、萨能山羊、奴比山羊、吐根堡山羊等群体中,仅存在CC基因型个体,未发现CT和TT基因型个体。在济宁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建昌黑山羊、藏山羊、南江黄羊、宜昌白山羊、都安山羊、雷州山羊、波尔山羊等品种中发现CC和CT两种基因型,而且所有的TT基因型个体均存在于波尔山羊群体中。在波尔山羊群体中,T基因频率和CT基因型频率均为最高,分别为为0.3010和0.2537。在济宁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建昌黑山羊、藏山羊、南江黄羊、宜昌白山羊、都安山羊、雷州山羊中,T基因频率在0.0125~0.0667之间,CT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在0.0250~0.1333之间。在22个山羊群体中C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表明,在184C→T位点上所有22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通过一般线性模型,Y=μ+B+S+L+T+P+M+G+e其中B、S、L、T、P、M和G分别代表每个个体的品种、性别、胎次、胎型、父母基因型,μ和e分别代表群体均数和误差,用SPSS version 13.0软件,对67个波尔山羊及其247个后代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年龄的山羊CLPG基因型对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生和一周龄时,其体重主要受父亲的CC基因型影响,在二周龄、三周龄、一月龄和二月龄时,其体重同时受父亲的CC基因型和母亲的CT基因型影响,在三月龄和四月龄时,其体重还是主要受父亲的CC基因型影响。由此,我们推测,CC型的公山羊和携带Callipyge基因的杂合型母山羊杂交产生的子代在各年龄阶段的体重都较高,从而影响双肌的性状。因此,Callipyge基因可能作为山羊双肌性状的一个候选基因,而SNPl84C→T变异位点可以作为检测Callipyge基因型的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