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上是要在利率和货币供给量之间进行选择,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不断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趋势改变了传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使得各国货币当局纷纷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其它经济变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货币政策实践开始出现新变化—很多国家相继宣布放弃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等中介目标,实行一种被称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inflation targeting)的货币政策框架。1990年3月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开端,此后,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度”逐渐引起各国货币当局的密切关注。新西兰被公认为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先锋和典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在以往钉住货币供给量、名义汇率的货币政策运作方式下,大多经历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国内经济的不稳定。传统货币政策运作方式的失败,是导致这些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理由。实践证明,通货膨胀目标政策在稳定物价、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方面效果显著。由于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经济的良好表现使得这一货币政策运作方式逐渐成为学术界、政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介绍,并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逐一作了分析,发现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不断减弱;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利率无法成为货币政策的“锚”。鉴于此,我国应当转向盯住通货膨胀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样不仅便于公众理解和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货币当局可以保留在工具运用上的灵活性,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