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铀尾矿中铀的迁移释放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相互作用过程。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在修复铀污染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利用微生物还原U(Ⅵ)极受关注,其中腐殖质还原菌(HRB)的腐殖质呼吸代谢模式就是一个研究热点。调查研究表明,腐殖质可在腐殖质还原菌与可还原态污染物(如U(Ⅵ))之间充当电子穿梭体,显著促进这些污染物还原。研究工作通过驯化荷花池底泥得到了富含腐殖质还原菌的污泥,并进一步分离得到了腐殖质还原菌。试验探讨了腐殖质还原菌去除U(Ⅵ)的特性与效果。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pH、AQS、U(Ⅵ)浓度、电子供体、共存离子等对腐殖质还原菌去除U(Ⅵ)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又重点考察了温度、pH、AQS、电子供体乳酸钠、U(Ⅵ)浓度等因素对腐殖质还原菌去除U(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U(Ⅵ)去除效率更高,其去除U(Ⅵ)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0℃左右,pH6.0左右,AQS1.0mmol/L,乳酸钠浓度5mmol/L。连续去除U(Ⅵ)的试验结果表明,腐殖质还原菌对低浓度U(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初次去除U(Ⅵ)试验中,80h内U(Ⅵ)的去除率达到93%以上,二次去除U(Ⅵ)试验中,96h内U(Ⅵ)的去除率仍接近60%,去除U(Ⅵ)的容量有大幅增加,总去除U(Ⅵ)容量约为300mg/g,显示其是生物修复和固定污染水体中溶解性U(Ⅵ)的良好选择。研究工作进一步探讨了腐殖质还原菌还原U(Ⅵ)的机理。腐殖质还原菌除铀的主要途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在60h内,富集菌液对U(Ⅵ)的去除率约85%,电子传递还原U(Ⅵ)途径对U(Ⅵ)的去除率约为61%,EPS吸附U(Ⅵ)途径约为41%,可见其去除U(Ⅵ)的主要途径是电子传递还原U(Ⅵ)途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羧基、酰胺基和磷酸基团是腐殖质还原菌除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官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