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类鹑斑突变体q-l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395744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色类鹑斑q-lp和褐色类鹑斑q-lb均是从素蚕品种发现的色素沉积突变体,表型与鹑斑q相似,但与q并不是同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分析表明控制两种突变体突变性状的基因是等位基因,且q-lb相对于q-lp为显性。图位克隆将两种类鹑斑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定位到了家蚕第8连锁群,且q-lp的突变基因是orcokinin(OK)基因,一个单碱基的缺失引起orcokinin的两个转录本翻译提前终止,致使orcokinin功能完全丧失。orcokinin基因是节肢动物门所特有的一种神经肽基因,最早在利莫斯螯虾(Orconecteslimosus)中发现,因其具有向肌性而命名为orcokinin,2004年首次在昆虫中发现,目前发现orcokinin可能有控制生物节律、调控蜕皮激素信号通路等功能,然而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甚至目前没有鉴定到一个orcokinin的受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明确q-lb的突变基因也是orcokinin,然后分析家蚕orcokinin(BmOK)基因的结构与表达情况,进而分析研究BmOK基因的功能,通过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野生型与类鹑斑突变体之间的差异表达的基因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分析这些基因和蛋白质在类鹑斑突变体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为阐述类鹑斑突变性状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证明了q-lb的突变基因也是orcokinin基因。两个转录本BmOKA和BmOKB在q-lb中的表达量显著下调,BmOKB的mRNA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但是BmOKA的mRNA第5外显子完全缺失(q-lb_type1,80%),部分mRNA出现第4、5外显子同时缺失(q-lb_type2,20%),分析基因组发现在q-lb中BmOKA基因第5外显子内部插入大约4.3 kb的大片段,插入片段两端有一个11 bp的正向重复序列,因此判断该插入片段可能是一个转座子。  第二,分析了BmOK基因的结构与表达谱。BmOK基因存在选择性剪接,主要剪接形成BmOKA和BmOKB两个转录本,其中BmOKA又存在不同的剪接,exon4的5’端和exon6的3’端分别存在一个30 bp和36 bp的序列被随机剪接到mRNA中,导致BmOKA存在4种亚型BmOKA1、BmOKA2、BmOKA3和BmOKA4,4种亚型的占比为22∶13∶5∶1。RACE结果显示BmOKA和BmOKB共用5’UTR(62 bp),4种亚型ORF分别为534 bp,564 bp,570 bp和600 bp,有单独的3’UTR(188 bp),BmOKB的ORF为864 bp,有单独的3’UTR(168 bp)。BmOKA主要在腹神经索表达,在腹神经索中4龄眠后18小时表达量最低,BmOKB在头部和中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眠期表达量高于其他时期。BmOKA与斜纹夜蛾orcokinin同源性最高,完整蛋白质前体的同源性为33.80%,C端形成成熟肽的区域同源性为80.57%。  第三,BmOK基因功能研究。q-lb的突变基因也是orcokinin基因,两种突变体互为证明,表明BmOK基因是引起类鹑斑突变性状的主效基因。由于BmOK基因是神经肽基因,起作用的是成熟肽,因此根据文献中对成熟肽的预测以及多肽组测定结果,在类鹑斑突变体4龄起蚕时皮下注射6种成熟肽,发现OKA_type2能回复两种类鹑斑突变体的斑纹突变,5龄起蚕时斑纹消失,与野生型无异,一方面证明了BmOK基因是引起类鹑斑突变体突变性状的主效基因,另一方面也首次证实OKA_type2能调控家蚕斑纹的形成。同时OKA_type5和OKB_type1两种成熟肽能显著提高q-lp的体重,能部分回复紫色类鹑斑发育异常表型,其中OKB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初步证明了BmOK基因能影响家蚕的生长发育。  第四,利用转录组和qRT-PCR分析了两种类鹑斑突变体眠期表皮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q-lp中,三大色素类含量增加,q-lb中黑色素和蝶啶类色素含量增加,但是眼色素含量减少;在q-lp中,表皮蛋白和几丁质含量增加,q-lb中几丁质含量也增加;两种类鹑斑中相关核受体基因表达均上调,黑色素调控基因apt-like基因在两种突变体的新老表皮中均显著下调,猜测该基因在突变体色素沉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第五,对932VR和q-lp五龄第三天的脂肪体组织进行2-DE分析。在鉴定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中,发现家蚕醛糖还原酶基因BmAR与q-lp突变体的发育异常表型相关,qRT-PCR验证发现其在不同发育时期在脂肪体中的表达量始终是野生型显著高于突变型,RNAi证实该基因能影响家蚕发育,使家蚕体重减轻,AR主要催化葡萄糖向山梨醇的转化,因此测定了野生型与突变型血液中的山梨醇含量,发现山梨醇含量也是野生型显著高于突变型,因此证明了BmAR也能催化葡萄糖向山梨醇的转化,同时BmAR的下调表达可能是突变体q-lp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仅明确了类鹑斑突变体的控制基因,还明确了控制斑纹性状的成熟肽,同时也分析了突变体中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阐述类鹑斑形成机制提供了直接实验证据。
其他文献
以甲醛溶液、尿素、亚磷酸三甲酯为原料合成了N,N′-二甲基磷酰基脲,确定了最适加料方式、投料比例、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条件。并通过红外光谱,1H NM R等对该化合物进行结
受地膜玉米、地膜花生栽培技术的启示,秦皇岛市近年来成功地推广了地膜甘薯栽培技术。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栽培地膜甘薯不但省工、省料、投资较小,而且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值
本试验选用玉米皮作为载体配制奶牛阴离子添加剂,从玉米皮的阴阳离子差、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尿液pH值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和疾病发生率等方面探究玉米皮作为阴离子添加剂载体的
反刍动物由于自身消化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其对饲料淀粉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明显不同于单胃动物。通常情况下,饲料淀粉在瘤胃内大部分、且迅速地被降解和发酵,主要以挥发性脂
本研究着重探讨和研究了绵羊体外受精各技术环节当中一些因素对绵羊体外受精整个过程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操作体系。 剖切法相比抽吸法可以在耗时相对较短的
本文根据南芬铁矿地下胶带运输系统1#驱动站硐室围岩岩体结构特点,利用块体理论方法分析了其围岩的稳定性,为施工的安全和局部强化支护提供了依据。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是用永昌肉用种羊场引进的肉羊品种波德代羊、无角陶赛特羊与当地绵羊(主要是蒙古羊)经过复杂杂交形成的。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十二项血液
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的单因素(反应时间、温度、pH、激活剂)对蒜氨酸转化为大蒜素酶促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寻求最佳反应条件组合。通过设定最佳反应条件,完
Breaking last year’s record exhibitor figure of 3,751,the show reached a new high with over 3,800 exhibitors from 30countries and regions taking part in what a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哈佛家训》。为什么喜欢它?因为它是一部教我们如何做人、处世的书,是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课本。作者在序言中说道:“我深切 One of my favorit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