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牧民社会文化研究——以青海湖南岸江西沟乡为例

来源 :青海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着力探讨了青海湖畔牧民社会文化研究中所涉及的诸多层面,并运用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方法,对青海湖畔牧民社会文化的变迁进行探讨与反思,深入分析了青海湖畔牧民在现代化语境之中的文化自觉与社会转型问题。  本文择取青海湖畔牧民社会文化中的生计方式、婚姻、亲属制度和宗教生活等层面为研究视角,以青海省共和县江西沟乡社区为研究视点,剖析了青海湖畔牧民的传统社会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探索了社会转型时期青海湖畔牧民社会文化的多向交流,其社会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及当地新时期社会文化的互动与调适,具体的章节划分如下。  文章以绪论开头,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论文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说明。  在第一章中对江西沟地区的区域文化做了全景式的介绍,主要介绍了江西沟乡的地理与生态环境、人口分布、人群的划分状况和当地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历史发展脉络这一节中着重介绍了青海湖周围居住民族的更替过程,对清朝时期,由于蒙古部落的入侵而被迫迁移到黄河以南地区游牧的环湖部落,之后经过蒙藏势力和满清统治者的决策的改变,原先游牧于青海湖周围的藏族部落又陆续越河北上,最终形成了现如今的环湖八族局面的过程,通过史书和当地人的口述记忆来追溯他们迁徙的特点与经过,分析青海湖地区环湖八族社会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通过热啊给的特点来,了解当地牧民家庭的结构和德哇的组织形态。  在第二章生产及技能的调适:生计方式中,我以当地的畜牧业、农业和服务业为视角,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牧民过去与现在的生计方式,其中包括传统畜牧业的草场划分与牧场转移、牲畜的构成比例与分类方式和国家主导下的农耕技术传入与农田归属纠纷问题,以及现代化背景下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并且分析了当地牧民传统的生计方式向现代的生计方式转变中的困境。  第三章中本人按照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对当地牧民的婚姻和亲属制度进行了研究,在描述婚俗仪式的整个过程的前提下,对当地的婚俗文化特质进行了分析。还有对当地的传统的家庭类型和现代家庭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人口结构和通婚圈的变化,在最后一节中我将对当地牧民的亲属称谓方式与藏族其他农区的亲属称谓方式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其中的个性与共性,进而探讨了不同亲属称谓制度之下所蕴含的权利与义务。  在第四章信仰与仪式:牧民宗教生活模式当中,笔者根据田野调研所得的材料描述了当地藏传佛教的信仰情况,即当地信仰圈之内的寺院组织结构与活佛系统,以及当地丰富的民间山神神话及寺院与牧民的互动。
其他文献
价格不仅是商品价值的体现,也是政府规制市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市场机制存在自身缺陷,为了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空白,政府必须干预市场,起到补充性.矫正性的干预作用。
近几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危险驾驶在这里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引起了学术界和立法界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定性及处罚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将危险
旅游业是个高开放性、综合性的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经济催化剂”。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7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增长速度位居各产业之首。西部地区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业一样,长期以来,虽然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加上国
《物权法》虽是一部以公民权利为立法本位的私法,但是其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故本文以“公民——社会——国家”为分析框架,对《物权法》文本做政治学的解读,试图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的思想文化和思维模式,不断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特别在民族高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措施、方法不能恰当地与学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电信业也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突飞猛进的发展,至2010年末电话手机用户总量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