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北大宝山矿区由于采矿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非常有必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足迹是近年来热门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量化指标,本文用生态足迹法从宏观上研究大宝山矿区的可持续性,通过计算矿区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定量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状态。
本文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划定研究区并对生态足迹法进行修正,修正包括:根据当地实际产量确定产量因子;调整建筑用地的均衡因子使之与林地一致;忽略极少量的生物资源消费和耕地;明确提出了污染足迹的计算方法;不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同时还结合遥感技术,从遥感影像中提取矿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污染因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污染因子计算矿区的污染足迹,把污染正式纳入矿区生态足迹账户中,从而建立了矿区生态足迹模型。进行可持续性评价时提出了污染负荷指数的概念,用以定量衡量矿区污染造成的生态压力。
大宝山矿区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生物承载力基本保持在约2000ghm2,生态足迹分别为21679、25722和15630 gIlm2,从而导致了巨大的生态赤字,说明大宝山矿区处于极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能源足迹最大,约占矿区总生态足迹的三分之二;其次是污染足迹,约占四分之一。大宝山矿区的土壤污染因子为8.2,水污染因子为10.1,三个年份的污染负荷指数分别为2.53、2.97和2.20,显示矿区污染负荷过大,不能承载部分就通过污染输出的方式污染下游地区。但污染负荷有减小趋势,说明矿区的污染受到了一定控制。同时也发现这三个年份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有减小的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和万元GDP生态赤字更是明显地逐年减小,2006年达到最小,说明大宝山矿区的生态状况有好转趋势,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成本降低,发展能力增强。要实现大宝山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幅削减能源消耗、全面治理矿区污染和修复矿区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