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不同证型脑梗塞患者白睛脉络分布规律。2.以血液流变学为指标,观察针刺异常白睛脉络区对脑梗塞患者的影响。方法:在2011年9月~2012年09月期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脑梗塞的患者中,随机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病例。根据辨证分型随机选出气虚血瘀型、阴虚阳亢型、风痰阻络型各20例,共60例患者。观察不同证型脑梗塞患者异常白睛脉络的分布、形态、颜色,并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用血液流变学检测系统(上海产带有BME-1型生物数据处理机)检测病人的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等指标,由生化室测定血脂。治疗组采用眼针结合西药常规治疗,根据“观眼识病”,选取脉络显现穴区。实施眶外刺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1.白睛脉络分区与证型有极显著的相关性。风痰阻络型患者主要在肝、脾、上焦、下焦区有异常脉络分布;而气虚血瘀型患者主要在心、脾、上焦、下焦区有异常脉络分布;阴虚阳亢型脉络分区主要集中在肝、肾、上焦、下焦区。2.白睛脉络形态与证型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表现为曲张或怒张的2型患者数量最多,占33.33%,数量多少依次为2型>5型>3型>4型。3.白睛脉络颜色与证型有显著的相关性。从图表看出颜色浅淡型患者的最多,占36.67%。4.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脂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更能明显改善血脂指标(P<0.01)。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4项指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Fugl-Meyer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而治疗后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对肢体运动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Barthel指数表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而治疗后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对Barthel指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8.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不同证型脑梗塞患者异常的白睛脉络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2.针刺异常脉络分区能够有效的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的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