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行为人非法拘禁他人并取得财物的,可能构成索债型非法拘禁罪、勒索财物型绑架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名,而司法机关出于谨慎适用绑架罪等较重罪名的考虑,基于以刑制罪的思维,扩张适用索债型非法拘禁罪。虽然《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催收非法债务罪的设立有利于纠正这一现象,但由于章节设置等原因,催收非法债务罪不能有效取代索债型非法拘禁罪,故当前仍需明确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行为人非法拘禁他人并取得财物的,可能构成索债型非法拘禁罪、勒索财物型绑架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名,而司法机关出于谨慎适用绑架罪等较重罪名的考虑,基于以刑制罪的思维,扩张适用索债型非法拘禁罪。虽然《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催收非法债务罪的设立有利于纠正这一现象,但由于章节设置等原因,催收非法债务罪不能有效取代索债型非法拘禁罪,故当前仍需明确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以有效规制非法催收债务行为。区分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与其他犯罪,需要综合考量行为人的债权和手段行为,而司法解释将法律不予保护之债纳入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规制范围,导致“债”的范围模糊化,不能再根据债权债务关系有效区分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与其他犯罪。基于此,本文以周某等人非法拘禁案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中“债”的认定,以期提升非法催收债务行为的刑法规制水平。本文共两万八千余字,正文部分除引言外,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案件基本情况的介绍。在介绍案由和案情后,说明本案的四种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周某等人构成非法拘禁罪;第二种意见认为周某等人构成催收非法债务罪;第三种意见认为周某等人构成抢劫罪;第四种意见认为周某等人构成敲诈勒索罪。通过分析分歧意见,总结出本案的两个争议焦点:一是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与相关罪名的界限;二是涉案赔偿款能否构成索债型非法拘禁罪或催收非法债务罪中的“债”。第二部分是相关问题的法理分析。首先,通过对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规范性理解,本文得出需重点研究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中“债”的认定,以区分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与其他犯罪的结论。其次,通过对催收非法债务罪的规范性理解,本文得出当前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仍有适用空间,催收非法债务罪尚不能完全取代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结论。再次,本文从“债”的存在性、合法性和数额三个维度研究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中“债”的认定。最后,本文分析了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与相关罪名的界限。第三部分是本案的分析与结论。首先,虽然周某的财产损失与杨某、陈某的行为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构成观念层面的“债”,但在法律层面,涉案赔偿款不但在数额上明显超出债权数额,而且属于周某等人引起不法原因的非法之债,故涉案赔偿款不构成法律层面的“债”,不属于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中的“债”,亦不属于催收非法债务罪中的“债”。其次,虽然周某等人的手段行为未明显超出非法拘禁行为的一般限度,但涉案赔偿款不属于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中的“债”,故周某等人不构成非法拘禁罪。再次,由于涉案赔偿款不属于催收非法债务罪中的“债”,且周某等人的行为并未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故周某等人不构成催收非法债务罪。最后,由于周某等人的暴力、威胁行为未足以压制杨某和陈某反抗,故周某等人不构成抢劫罪,应以敲诈勒索罪对周某等人论处。第四部分是本案的研究启示。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本文认为,出现索债型非法拘禁罪在司法实践中被扩张适用的现象,既有司法层面的直接原因,亦有立法层面的根本原因。因此,为治理这一现象,本文认为:一方面,短期内,应当在司法层面明确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构成,使该罪的适用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应当适当调整催收非法债务罪的章节设置和规制范围,使催收非法债务罪取代索债型非法拘禁罪。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ETC的广泛运用,逃缴高速公路通行费的犯罪形态发生了转变,且案件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实务界与理论界对此类行为性质的认定大相径庭,“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出现严重影响了司法公信力。本文选取了本市九龙坡区法院审判的一真实案例,结合当下就此类案件的争议,深刻剖析了该案所涉法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期待为司法实务提供有效建议。本文由引言、正文部分构成。引言主要
非法经营罪由投机倒把罪转换而来,该罪自设立以来就由于兜底条款规定的模糊性充满争议,同时在司法实务中该项在非法经营罪四项条文中使用频率最高,产生了众多适用问题。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司法适用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方案。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近五年适用非法经营罪第四项案例进行整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发现该项条款的适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国家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出台的《施工合同解释(一)》第44条,就实际施工人可以直接向发包人行使代位权作出司法解释。与普通代位权相比,实际施工人代位权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权利主体、代位权的成立要件以及行使代位权后具有的优先受偿权三个方面。但是第44条就实际施工人行使代位权的条件、范围等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界和实务界对实际施工人代位权的理解与执行产生争议,同案异判,形成混乱。笔者通过搜集大量相关
近年来,当场暴力当场取财类案件频繁发生在校园内部及周边地区,如在校生在公共场合内当场暴力当场取得财物,并同时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社会公共秩序。此类侵犯多个法益的犯罪行为存在构成此罪与彼罪的争议,这些罪名主要集中在抢劫罪、敲诈勒索罪和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然而,刑法没有明确规定三罪的区别,更没有细分三罪在当场暴力当场取财情况下的异同。这使得在校生当场暴力当场取财类的案件时常出现定性分歧
新事物的诞生与发展必然引发新的问题,在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与完善监察证据规则就是一个热点问题。从“违法——犯罪”角度看,监察证据规则的构建有一个重要背景,即国家监察权组合重整了原行政监察权与职务犯罪调查权,具备着复合权力属性。由此,监察证据规则的构建不能脱离监察体制的框架,必须依照监察程序的特点而为。本文正文主要基于“违法——犯罪”视角,用三个部分来对当下监察证据规则引发的新问题进行讨论
在建设工程领域当中,承包人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在分包合同中设置的“背靠背条款”是司法实践当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由于实践中转移风险的需要,“背靠背条款”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但现有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对该条款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理论界对于该条款的认定看法没有统一的定论,导致司法裁判对该条款认定也不明不白。本文先介绍了“背靠背条款”在国外以及国内的情况,并对该条款进行了定义,随后针对司法实践当中涉及到“背靠
合同因无效而不能发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效果,如何妥善处理无效合同的善后事宜,事关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平衡。倘若合同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已经按照无效合同的约定履行了部分或者全部给付义务,为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就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互返还财产或者财产性利益的责任。然而并非所有财产均可适用返还财产这种形式,在财产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时,法律创设性地采用价值偿还的形式予
职工因工作原因感染的传染病,如果属于法定职业病目录中列举的种类,认定为工伤固然不成为问题;但如果不属于,那么应否认定为工伤,无论学界还是实务中均一直存在争议,且研究成果很少。新冠疫情中,人社部颁布的《关于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关保障问题的通知》更是扬汤止沸,将这一争议推向浪尖。虽然该通知对抗疫一线人员工伤认定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何为相关工作人员?该通知的法律依据何在
监察机关信息公开制度之于人权保障、监督监察机关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当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理论上来看,《监察法》只是规定了监察机关应当公开监察信息,关于具体依据何种原则公开、公开的范围、公开的程序、公开的监督和救济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规定;实践上来看,各地监察机关信息公开工作做法不一,对于在监察工作中制作或者获得的同类监察信息,部分监察机关选择公开,部分监察机关拒绝公开,鉴于尚未制定
我国资本市场在不断深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大股东违规侵占上市公司资金事件严重阻碍着国内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大股东侵占资金所使用的手段层出不穷、隐蔽性强,若不是发生恶性事件一般难以被公众察觉。因此,如何净化资本市场的环境,抑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问题刻不容缓。自2014年起,康得新的第一大股东康得集团通过银行账户归集资金、关联交易、违规担保、股权质押等多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