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是常见的卒中类型,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VSD)的影像学表现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MBs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减退、步态异常等有关。近年来有研究发现CMBs也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复发性缺血性卒中(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有更高的致残率、致死率。本研究以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缺血性卒中史;通过头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估CMBs的影像学表现,探讨CMBs与缺血性卒中的中远期复发的关系。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复发性缺血性卒中被定义为:患者在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体征好转或消失的基础上,再次出现新发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并经头MRI证实。中远期复发是指距离上次卒中时间达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需除外其他疾病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首发性缺血性卒中即为首次发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经头MRI证实,不包括TIA。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复发组、首发组。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史、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CMBs被定义为磁敏感序列(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上较小(通常直径约2~5mm,但可达10mm)的无信号区域,且排除钙化、正常血管横截面、其他原因导致的铁沉积、出血性转移(如黑色素瘤)、轴索损伤(如头部外伤后)等病变。MRI的SWI序列评估的CMBs影像学表现,包括CMBs的分布部位及严重程度。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登记了408例完善SWI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26例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72h或临床资料不全被排除,研究期间共纳入38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7.06±11.14岁,男性259例(67.8%)。其中复发组145例(38%)、首发组237例(62%)。38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CMBs的198例(51.8%)。根据CMBs严重程度分级:CMBs 1级116例(30.4%)、CMBs 2级34例(9%)、CMBs 3级48例(12.6%)。根据CMBs分布部位统计:脑叶CMBs 39例(10.2%)、深部/幕下CMBs66例(17.3%)、混合部位CMBs 93例(24.3%)。有CMBs和无CMBs基线资料比较发现:有CMBs的患者中高血压的构成比高于无CMBs者(82.85vs64.7%;Z=16.371;P=0.000);有CMBs的患者中脑出血史的构成比高于无CMBs者(12.6%vs2.2%;2=14.835;P=0.000);无CMBs的患者NIHSS评分高于有CMBs者(Z=3.24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患者高血压的构成比、糖化血红蛋白及CMBs的构成比、CMBs 3级和混合部位CMBs的构成比均高于首发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复发性缺血性卒中为因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MBs的存在(OR 1.77,95%OR CI 1.062-2.950,P=0.028)及CMBs 3级(OR 2.554,95%OR CI 1.195-5.458,P=0.016)均为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1.缺血性卒中有较高的CMBs的发生率(51.8%),且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CMBs发生率(62.8%)高于首发性缺血性卒中(45.1%)。2.脑微出血、脑微出血3级为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微出血的分布部位与复发性缺血性卒中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