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不断凸显,环境规制措施逐渐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力量。关于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话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的方式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但面对低碳经济的外部约束条件,传统的粗放式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已经不可持续,政府也开始采取措施积极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我国环境规制措施的实施历程进行梳理;从市场份额、投资资源的聚集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环境规制并不必然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本文所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一国的环境规制措施的制定会从微观、宏观不同角度影响其国际竞争力,但是严格的环境规制措施与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之间并未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第三章的分析表明,虽然环境规制严格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部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环境规制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污染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降反升。这一研究结论表明,环境规制并不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国国际竞争力还会受外资规模、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丧失。其次,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双赢。本文第五章从动力和阻力两个方面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并构建了企业动态模型理论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都表明,环境规制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实证数据也进一步验证了"波特假说"。我国融入国际分工的过程,是人口红利充分发挥的过程,低成本也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然而,严格的环境规制措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将迫使企业通过生产流程改造等,提高生产效率,逼迫企业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再次,环境规制并没有导致我国形成"污染避难所"。本文得出的第三个重要的结论是,虽然环境规制会对企业的投资区位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效应,但实证分析结论并不支持我国"污染避难所"这一论断。外资的进入弥补了我国资本不足,但是资本的积累在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中,还考虑了 FDI吸收能力对外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当引入吸收能力时,环境规制对外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将被大大弱化。本文的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必定会影响FDI区位选择。但是FDI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在决定FDI区位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要远大于环境规制的影响。正如我们第五章所述,人力资本、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等作为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吸引外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