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腹腔注射20 mg/kg依托咪酯乳剂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104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重量250~300 g,随机分为四组(每组n=26):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脂肪乳组(L组)和依托咪酯后处理组(Eto组)。采用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MCAO)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R组、L组和Eto组于再灌注即刻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脂肪乳(依托咪酯溶剂)和依托咪酯乳剂20 mg/kg(所有大鼠给药容积固定为1 ml/100g)。每组随机取8只于12 h、24 h、72 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并于再灌注72 h时取大鼠脑组织,行2,3,5-氯化三苯基四唑氮(TTC)染色计算脑梗死面积(IS)。各组剩余18只大鼠再按再灌注后不同时点(12 h、24h和72 h)分3个亚组(n=6)。在上述3个时点取大鼠脑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①行HE染色观察神经组织病理变化;②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③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法测定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
结果:四组大鼠各时点的NSS评分的变化:Sham组各时点评分均为0;其余三组各时点和同时点Sham组比较,NSS评分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和L组各时点NS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和L组相比,Eto组各时点NSS评分降低(P<0.05)。
四组大鼠脑梗死面积的比较:Sham组脑梗死面积为0;其余三组各时点和同时点Sham组比较,脑梗死面积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40.1±2.3)%和L组(39.3±2.1)%脑梗死面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和L组相比,Eto组(26.0±4.9)%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
四组大鼠神经病理变化:Sham组各时间点未见病理改变;其余三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I/R组缺血侧脑组织可见神经细胞胞核固缩、碎裂溶解,细胞数量减少;L组病理变化与I/R相似;与I/R组和L组相比,Eto组缺血侧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较轻,神经组织较致密,神经元数量较多。
四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Sham组各时点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凋亡细胞:其余三组各时点和同时点Sham组比较,凋亡细胞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于再灌注24 h凋亡细胞数显著高于再灌注12 h(P<0.05),随着时间推移,再灌注72 h凋亡细胞数较24 h时显著减少(P<0.05);L组各时点与同时点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和L组相比,Eto组各时点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5)。
四组大鼠Bcl-2和Bax表达情况:Sham组各时点均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Bcl-2和Bax阳性细胞:其余三组各时点和同时点Sham组比较,Bcl-2和Bax阳性细胞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Bcl-2于再灌注12 h时阳性细胞数最多,显著高于24 h和72 h(P<0.05);Bax阳性细胞数在再灌注24 h时最多,与再灌注12 h比较显著增高(P<0.05),之后又呈减少趋势,至灌注72 h时Bax显著低于再灌注24 h(P<0.05);L组各时点与同时点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和L组相比,Eto组各时点Bcl-2阳性细胞显著增多(P<0.05),Bax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
结论:腹腔注射20 mg/kg依托咪酯乳剂后处理可以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梗死面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Bcl-2表达和下调Bax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