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族的身份突围与文化探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uohui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黑人是个边缘的种族,黑人女性则是边缘中的边缘。男性中心主义下的写作无法看到女性内心真实的世界,黑人女性文学的出现给黑人女性有了解构与重构自我的可能。性别、种族、文化进入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视野,这使其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思想高度。托妮·莫里森对黑人女性身份的关注、对黑人女性觉醒的思考与探索,以及以黑人女性的书写来带动黑人文化选择的思考,这样的写作不仅给黑人女性带来自我的觉醒、也给黑人民族带去文化精神的启迪,她的写作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特别是人类进入多元文化、后殖民时代以来,托妮·莫里森不仅是“黑人文学的代言人”,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之声”。因此,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包括后殖民女性主义、后殖民文化等维度对托妮·莫里森小说进行解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让人们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思考。 本论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黑人女性写作浮出历史地表,梳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书写的历史,介绍托妮·莫里森的相关情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与意义,引出下文。 正文包括三章相关的论述。 第一章:对少数族——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进行突围性的叙述,观照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问题,分析烙上种族身份、性别身份、多重边缘身份的美国黑人女性在托妮·莫里森文本中的体现。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既与性别文化建构密切相关,也与种族的虚构紧密相连,美国黑人女性在多重身份影响下成为社会最边缘的人群。 第二章:探讨托妮·莫里森结合美国女权运动发展的思想以及黑人女性主义塑造的多种黑人女性形象,其笔下黑人女性崛起的类型有:憎恨中奋起、“孤独者”的自我探索、走向两性和谐、“天使爱美丽”。通过这些新型黑人女性的建构性叙述,我们看到托妮·莫里森重新书写黑人女性命运以求唤起黑人女性新生的努力。 第三章:黑人女性的书写带动民族文化的思考。托妮·莫里森较其他黑人女性作家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其通过结合黑人女性的书写来思考黑人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在其小说中有着黑人群体的多种文化选择:叛离黑色——黑人传统文化的遁逸、文化守成——叛离中的坚守、文化融合——托妮·莫里森的文化探寻之旅。在论述的过程中,显现出托妮·莫里森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结语: 托妮·莫里森通过对黑人女性的关注与书写来思考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以探寻黑人文化的命运和出路,托妮·莫里森的写作是全方位的——性别、种族、文化,其意义又是深远的。
其他文献
80岁以后常见疾病反而减少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现在在医院的病房中,可以见到90岁以上的老人,100岁以上者也能遇到。在过去不敢想象的许多手术和治疗方法(如肝移植等)在八九十岁的患者身上也能成功实施。通常,大家认为岁数越大疾病越多,其实不然。80岁以后,机体进入衰老阶段以后,就出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生理时期,许多中青年和老年前期易患的常见疾病反而减少或者消失了。此时,老年人的一些慢性病其实是
所谓数学主题式教学,即以主题作为核心,围绕它来展开教学设计。它要求在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体系之下,依照教学指导,创造出能够实现系统内各个不同要素的和谐协助的教学设计。以
期刊
《上海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是国内外藏家中最为富有者之一,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此书经过濮茅左、谢海元先生的努力,收录、刊布了一批珍贵的殷墟甲骨资料,共计5002片。本书对于这
甲方作为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决定了其质量管理内涵更广泛,工作更系统、更全面,应从整体上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要用更高效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本文论述了甲方在施工的各个阶段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无谓的联想害人不浅  ●本刊记者: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许多人喜欢做自然联想,而且往往习惯于做无谓的、错误的、以负面为主的自我联想。我想这种情况在癌症患者中应该更加常见吧?  ○何裕民:非常对,而且正是这种无谓而错误的联想,导致许多患者始终沉浸在阴影中不能自拔,并增加了癌症转移、复发的概率。  ●本刊记者:那些错误的联想是如何害了病人的?  ○何裕民:比如,CEA癌标稍微有点儿升高了,有的患者就老想:
卡夫卡的小说通常充满着绝望、恐惧、悲戚和迷茫等“卡夫卡式意味”。《城堡》更是“卡夫卡式意味”的集中体现。从文体来源的角度对其体现的“卡夫卡式意味”进行探讨是一个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对《红楼梦》影响下张爱玲作品的改写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改写现象在张爱玲的创作实践中非常突出,改写是一个思想深化,追求完美的过程。《金锁记》改写为《怨女》就是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