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珠(粒径≤1mm)是个人护理品中常添加的一种组分(其中聚乙烯(PE)微珠最常见),因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学效应而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对于微珠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污染现况调查,有关微珠的吸附/解吸机制研究较少,而微珠的吸附/解吸机制被认为是引起有害生态学效应的关键环节,因此,探究这一机制对于全面了解微珠的毒性效应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在化妆品中使用最多的PE微珠作为吸附剂,选取同样在化妆品中常用的一种抗抑菌成分三氯生(TCS)作为目标污染物,建立了从磨砂化妆品中提取PE微珠的方法和固液介质中TCS的测定方法。通过探讨微珠对TCS的吸附/解吸行为机制,了解微珠的环境行为特征。结论如下:(1)利用PE微珠和两种分散溶液的相对密度差异建立了双密度分离法,从标签标明含有微珠的14种市售样品中稳定分离出PE微珠,含量质量分数0.11%~7.76%,粒径范围100μm~200μm,形状基本规则。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3.2%~98.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6%~2.81%。(2)建立了固液介质中TCS浓度测定方法,以ZORBAXSB-C1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甲醇:水(80:20)为流动相,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定性,280 nm波长下峰面积定量。同时,根据吸附实验需求,本方法在0.1mg/L~100mg/L范围内作了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6;方法检出限为0.04 mg/L,定量下限为0.13 mg/L,精密度在2.95%~6.69%之间,满足分析要求。吸附体系中作为助溶剂的甲醇最低添加量为1%;固相测定条件为45 ℃、40 bar消解15 min后直接取样上机测定;液相测定条件为吸附平衡后用甲醇稀释一倍上机测定。(3)P-PE和E-PE微珠对TCS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决定系数R2在0.964~0.995之间,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4h,说明在动力学层面上符合化学吸附。同时,根据吸附速率判断,吸附初始阶段存在物理吸附。经Weber-Morris颗粒扩散模型拟合发现此吸附过程有溶质内扩散。综上,PE微珠对TCS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存且伴有溶质内扩散。(4)P-PE和E-PE微珠对TCS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分配复合模型,决定系数R2为1。说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吸附行为是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的叠加且表面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在总吸附量中分配作用贡献率约49%,表面吸附贡献率约51%。(5)通过吸附热力学研究并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公式计算得出P-PE和E-PE微珠的△G和△H均小于0,说明PE微珠对TCS的吸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6)P-PE和E-PE微珠的迟滞系数均大于0,存在明显解吸滞后现象,吸附和解吸两个过程不是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