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AA肉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育雏早期热习服与生长后期急、慢性热暴露条件下肉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激素、抗氧化物酶、白细胞总数、H/L比值以及血清和肝脏中HSP70的变化趋势,旨在探讨育雏早期热习服对肉鸡适应能力的影响。具体内容分以下三个部分:实验一采用单因素4水平实验设计,研究了第3-5日龄、连续3天、2小时/天的循环日变式高温热习服(4个水平:32℃-32℃-32℃、32℃-35℃-32℃、32℃-38℃-32℃、32℃-41℃-32℃)对0-35日龄肉鸡适应能力的影响。选用0日龄AA肉公雏400羽,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羽,分别置于4个温湿度条件一致的环控舱中,每舱1组。第3-5日龄进行热习服处理。于热习服处理开始和结束时以重复为单位测量受试鸡空腹体重和相应阶段耗料量、记录处理期间的直肠温度、并于第6日龄AM7:00时采集血清样及肝脏组织样,测定其中激素和HSP70的含量。此后4个环控舱的温热环境保持一致,并于第7日龄时对实验鸡以重复为单位进行重新调整,使每个环控舱中均含有4个热习服处理中的一个重复(笼),由此组成4个新的饲养组合,每个处理仍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23羽(2只已屠宰);第21日龄时在同一舱内进行扩群,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环控舱3个重复,每个重复7-8羽。饲养周期为35天,记录期间各重复受试鸡各周空腹体重、相应阶段耗料量和直肠温度并测定肉鸡第21、28和35日龄的血液白细胞总数和H/L比值。结果表明:32℃、35℃、38℃、41℃组直肠温度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为:0.87、0.63、0.62、0.55和1.53℃、1.52℃、1.35℃、1.25℃,说明35℃-41℃范围内,热习服温度越高,鸡直肠温度越恒定。实验二采用4×2双因子多水平随机实验设计,研究了第43日龄3小时的急性热暴露(22±2℃和35±2℃)对第3-5日龄、连续3天、2小时/天的循环日变式高温热习服(32℃-32℃-32℃、32℃-35℃-32℃、32℃-38℃-32℃、32℃-41℃-32℃)处理肉鸡适应能力的影响。第43日龄时,分别从32℃、35℃、38℃、41℃中选取36只(12个重复×3只/重复)健康、发育良好、体重相近的肉鸡共144只,每个热习服处理随机等分为12组(重复),立即置于4个已升至目标温度的环控舱中,每2个舱为1个水平。每个处理组合6个重复,每个重复3羽鸡。热暴露3h后立即采血并屠宰取肝脏样,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激素、抗氧化物酶及HSP70含量。结果表明:①与急性热暴露对照组相比,35℃急性热暴露3h后肉鸡尿酸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SOD活力显著降低(p<0.05)。表明急性热暴露条件下非酶抗氧化系统在抗氧化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②35℃热习服组肉鸡在生长后期35℃急性热暴露条件下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浓度升高率最大(p<0.05和p=0.073)。表明经35℃早期热习服的肉鸡在生长后期急性热暴露条件下的适应能力较强。实验三采用4×2双因子多水平随机实验设计,研究了第37-43日龄、连续6天、2小时/天的慢性循环日变式热暴露(2个水平:22±2℃和22±2℃-35±2℃-22±2℃)对第3-5日龄、连续3天、2小时/天的循环日变式高温热习服(4个水平:32℃-32℃-32℃、32℃-35℃-32℃、32℃-38℃-32℃、32℃-41℃-32℃)处理肉鸡适应能力的影响。实验选用经早期热习服处理的37日龄AA肉鸡192只(12个重复×4只/重复),每个热习服处理随机等分为12组(重复),分别置于4个环控舱中,每舱3组(重复),分3笼饲养,每组(重复)4只鸡,饲养在1个鸡笼中。每2个舱为1个水平。每个处理组合6个重复,每个重复4羽鸡。实验开始及结束时测量受试鸡的个体体重和各重复耗料量;于热暴露期间测定冠部、头颈部、胸腹部、腿胫部、翅背部温度和直肠部温度,并于第42d时测定血液白细胞总数和H/L比值;实验结束时心脏采血并屠宰取肝脏组织样,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激素、抗氧化物酶及血清和肝脏中的HSP70含量。结果表明:①在慢性热暴露条件下,35℃和38℃热习服组生产性能降低率及体温的升高幅度均小于其他习服组,而甘油三脂的降低率、高密度脂蛋白和白细胞总数的升高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习服组。表明,经35℃和38℃热习服处理的肉鸡在生长后期遭遇慢性循环日变式热暴露时更具优势。②与慢性热暴露对照组相比,循环日变式热暴露组肉鸡血清和肝脏中HSP70浓度显著降低(p<0.05),这可能是由于本实验采用的循环日变式热暴露模式更易导致机体严重受损,也可能是由于该模式导致肉鸡产生了新的热习服反应。通过本实验,及国内外研究报道来看,35℃或38℃的早期热习服较有利于提高生长后期的耐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