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云:其为象人而用之也!孟子一语中的地说出俑是象人而作,是用来替代殉人的。“天子诸侯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种人殉之风在春秋战国是相当流行,但整体趋势却是俑殉习俗在逐渐替代人殉习俗,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大觉醒、文化大变革,使得人地位提高的体现。学术界对从人殉到俑殉习俗的演变过程关注甚少,只有个别学者简单提过,将人殉与俑殉习俗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的更是寥寥无几。本文的研究试图开辟一个新的视野,对人殉与俑殉两种习俗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殉俑是替代殉人的,俑殉是替代人殉的一种丧葬习俗。一,从演变过程来看,人殉习俗在史前时期萌芽、发展。到殷商时期受到殷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思想的影响,达到极盛状态。周人本无人殉习俗,加之周初文化大变革,周人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人的地位得以提高,使得西周时期人殉习俗出现衰落。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殉习俗又开始复兴,并达到可与殷商时期匹敌的又一高峰,但同时俑殉习俗兴起,并逐渐在替代人殉习俗。秦汉时期人殉习俗完全被俑殉习俗替代,人殉习俗出现衰败甚至绝迹现象,俑殉习俗却如日中天。秦汉以降,俑殉习俗也逐渐衰落,直至消失。二,殉人身份与殉俑类型所代表之人身份几乎一致:殉人身份有妻妾、臣子、侍从、歌舞乐伎、幼童等,并非传统观念上的奴隶;殉俑类型有士兵俑、臣子俑、侍从俑、歌舞乐伎俑、生活娱乐俑等。三,殉人与殉俑的置放位置非常相似:殉人的置放位置有墓葬之外的殉人、墓主身旁或墓主棺椁附近、二层台上、墓侧壁龛、椁内边箱、侧室或耳室、腰坑及墓底边坑、墓道及墓道填土之中和墓道口等九种;殉俑的置放位置有墓葬之外的俑坑、棺椁附近、二层台上、墓侧壁龛、椁内边箱、侧室或耳室等六种。通过比较研究殉人与殉俑的置放位置,我们也发现同一位置置放殉人或殉俑的墓葬,墓主身份非常相似,这也说明了殉俑是替代殉人的。从殉人身份与殉俑类型所代表之人的身份,可以看出人殉的性质是受人死后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让殉人在阴间继续为所殉之人提供服务,是文明程度低下所产生的一种野蛮陋习。俑殉的性质就是作为一种丧葬习俗替代人殉。殉情、殉道是由人殉习俗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自我献身精神。纸人是由俑殉习俗再进一步演变的结果,从殉人—殉俑—纸人的过程,可以看出人的地位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