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隐喻性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3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心理学近年来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认知心理学区别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不是从个人的外在的行为的表现来研究内在的心理过程,而是研究大脑在信息加工上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内部过程。而隐喻这个在西方学术界倍加推崇的语言学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引进和探讨的阶段。对于隐喻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没有统一的理论进行指导。   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从隐喻产生的心理机制出发初步探讨了隐喻产生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条件,探讨了隐喻在艺术设计中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以及隐喻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隐喻接受的条件。进而从隐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隐喻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多个方面的应用,隐喻在艺术设计中的认可和隐喻在不同的设计艺术中的使用以及产生的心理基础。   本研究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隐喻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隐喻是一种思维形式,以及人们对隐喻使用的广泛性。   2、隐喻产生的心理学基础--通识。研究隐喻的使用者是如何通过隐喻来实现隐喻接受的过程。   3、隐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隐喻在设计中的体现以及在使用隐喻时艺术设计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具体通过艺术设计的几个方面进行剖析:①隐喻与文字设计,包括广告语、标语和指示语②隐喻与图形设计,包括计算机界面设计、招贴设计设计③隐喻与产品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生活用品的设计。   4、隐喻在艺术设计中的评价。探讨了隐喻的使用效果,和使用隐喻的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隐喻是人们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交流的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心理现象。隐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人们得以成功进行交流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群根据其文化背景,历史因素,地理环境都有不同的隐喻习惯即隐喻的思维模式和对隐喻接受的接受模式。②对设计师利用隐喻的手法进行艺术设计时所要考虑的因素提出了建议。即设计师在进行各种艺术的创作或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设计受众的隐喻思维模式进行设计。③提出了艺术设计隐喻思维模式的新理念,并从设计中设计师的常规思维模式,设计解构中受众的隐喻理解模式以及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通识的角度总结了设计领域中产品设计的手法。
其他文献
作为美学词汇的“意象”概念,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结合美术学内涵的丰富和衍化,逐渐演变为反映艺术创作内涵的一个很有生命力的词汇。中国油画意象表现群体的发生与演变
学位
一幅作品的构图,从来都是艺术家考虑的重中之重。好的构图的一个绝对必要条件产生于这样的事实:即每种形式的性质,以及它与各种形式之间的关系,都要取决于艺术家准确的表达自己感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是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是器乐作品中最具戏剧效果的一种体裁。在一首协奏曲中,可以听到独奏乐器主奏,也可以欣赏到乐
学位
日本艺术歌曲是由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后所发展起来的。1900、1901年日本的近代音乐之父泷濂太郎创作的《荒城之月》和《花》以其优美的旋律,才开拓了日本艺术歌曲创作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