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生植被在维持健康湖泊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太湖是典型的藻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近40年来,太湖蓝藻水华频发,水生植被退化;另一方面,在污染控制、湖区水质改善的情况下,部分湖区又出现水生植物爆发性生长的现象。因此,研究太湖水生植被的动态变化,对于进一步改善太湖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断面法和样方法对太湖水生植被及水环境质量开展了连续两年的调查,获取了太湖水生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群落动态及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资料;系统分析了太湖水生植被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水生植被在太湖富营养化过程中的作用。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太湖水生植物物种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共记录水生植物25科39属51种,包括挺水植物20种、浮叶植物10种、漂浮植物7种、沉水植物14种。与1960年调查结果相比,一共减少了 23种水生植物。在所有消失的物种中,有7种是1960年到1981年间消失,4种是1981到1997年间消失,12种是1997年到2014年间消失。(2)太湖水生植被总体表现出东部湖区密集、西部湖区零星分布,挺水植被沿岸分布的分布格局。太湖水生植被包括3种植被型18种群落类型,挺水植被包括2种群落类型,浮叶植被共有5种群落类型,沉水植被包括11种群落类型。湖区水生植物以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为主,分布区面积可达全湖的1/3,生物量高达29.09万t。东部的胥湖、东太湖、东西山之间和贡湖分布有9~14种水生植物群落,西部的梅梁湖、竺山湖、湖心、湖州水域以及大浦水域仅分布1~2种类型的水生植物群落。(3)五十年来太湖水生植物分布变化明显。1960年来,太湖东部湖区水生植被呈扩张态势。从生物量变化情况来看,水生植物生物量从1960年的10万t上升到29.09万t。其中,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扩张态势更为显著,生物量从1960年的2万t上升到2014年的26.18万t,增加了 12倍之多。从不同生态型来看,挺水植被保持先上升后衰退的趋势,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分布保持上升的态势。(4)太湖水生植被季相变化明显,年际波动较大。夏季以马来眼子菜和荇菜为主要优势种,秋季聚草和微齿眼子菜的优势度上升,冬季菹草群落在静水水域大面积分布,春季马来眼子菜和荇菜快速恢复,菹草在局部湖区成为绝对优势种。持续的高水位和人工水草收割导致2015年太湖水生植被的严重退化。2015年夏季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仅占2014年夏季的20.14%,2015年冬季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仅占2014年冬季的8.94%。(5)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研究选择的11个环境因子中,透明度、水深、TP、DO、浊度、TN及底泥厚度共7个环境因子对植被群落具有显著解释意义,但总解释值仅49.77%。水深、透明度以及底泥厚度是太湖水生植被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