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一种多因素、难治性的疾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炎症、代谢和恶性疾病有关。CP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尚不清楚。因此,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CP模型小鼠中肠道菌群组成的特征,并进一步预测肠道菌群代谢功能的变化。方法:将18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饲养在清洁的环境下。适应1周后,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雨蛙素,每周1天,每隔1小时1次(50ng/kg),连续6次,其余6天,每天一次腹腔注射30%酒精(3g/kg),连续注射6周,建立CP模型小鼠。同时,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与模型组等体积、等频率的生理盐水。采用慢性胰腺炎组织病理学的指数来验证CP的诱导作用。采集新鲜结肠粪便样品并提取DNA,选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了包含V4区的16S r DNA基因。利用Illumina Hi Seq仪器对16S核糖体RNA(r RNA)基因V4高变区进行DNA焦测序,并联合生物信息学和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小鼠体重变化:在雨蛙素联合酒精诱导CP的造模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体重明显下降(P<0.001)。2.造模6周后,观察到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切片呈慢性胰腺炎表现。3.肠道菌群测序分析:(1)18个样品共产生3990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2)在测序深度满足情况下,使用Shannon和Simpson指数来估计小鼠肠道菌群落的多样性,观察到模型组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3)评估门水平,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两组小鼠主要优势菌群;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厚壁菌门(革兰氏阳性)的比例明显降低,拟杆菌门(革兰氏阴性)相对丰度比例增加,且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降低;(4)评估属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肠道中厚壁菌门下菌群相对丰度减少,主要以毛螺旋菌属和瘤胃球菌属为代表,拟杆菌门下的拟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等相对丰度增加,然而其他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相对丰度增加。(5)对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表型的分析表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中涉及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的表型显著降低。此外,在模型组小鼠中,革兰氏阴性菌和潜在致病表型的比例增加。结论:1.CP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及功能发生改变。2.CP可引起肠道中拟杆菌门下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如拟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厚壁菌门下菌属相对丰度减少,如毛螺旋菌属、瘤胃球菌属,为CP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