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农业发展逐步向规模化、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推进,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块耕地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弊端亦日益突显。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农村耕地规模经营可以充分有效地配置各资源要素,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耕地利用可持续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强调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在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健全农村耕地流转管理体制,规范农村耕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户的各项基本权利,是推进农村耕地流转进程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西省和顺县农户耕地流转现状为切入点,基于2016-2017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对山西省和顺县的农户进行实地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以农户行为理论、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数据统计描述了样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耕地资源特征以及社会保障情况,并对农户耕地转入、转出行为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描述,重点揭示了除时代大背景下的政策因素外,主导耕地流转市场的驱动因子主要来源于农户作为“理性经纪人”对家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的衡量;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和Tobit模型,针对农户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两大类行为,分别分析农户耕地流转行为和规模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区实地情况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耕地流转市场较为活跃,约74%的农户参与耕地流转,且转出行为发生率大于转入行为。(2)贫困山区农户耕地转入行为和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兼业人数对农户耕地转入行为呈显著负向影响;是否种植经济作物对农户耕地转入规模呈显著正向影响;劳动力人数和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对农户耕地转入行为和规模均呈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对于家庭劳动力配置与耕地资源投入的衡量是农户流转行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呈现出农户的理性经济人特质。(3)农户耕地转出行为和规模受到了家庭特征、资源禀赋和社会保障三类因素的显著影响。户主年龄和人均年收入对农户耕地转出规模呈显著正向影响;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对农户耕地转出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农户耕地转出行为和规模均呈显著正向影响。(4)农业保险既促进了农户的耕地转入行为,又正向影响农户的耕地转出行为,主要是由于贫困山区的其他社会福利弱化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同时有效规避了耕地流转风险,农户更加放心地进行耕地流转,活跃了耕地流转市场。因此,针对影响农户耕地流转的主导因素,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应针对当地农村发展合理进行改革,在流入户提升耕作专业技能基础上,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在提升非农就业农户的文化素养和非农就业竞争力基础上,鼓励其放开耕地经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