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早产是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早产的发生率为5%~12%,且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出生人口质量并且加重全球社会医疗负担。早产是一种由遗传、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妊娠结果,明确早产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干预早产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骨钙素不只是骨转换指标,还是一种具有糖类和脂类代谢调节功能的内分泌激素。其一方面促进胰岛细胞增殖与分泌,另一方面与GPRC6a受体结合,促进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因此骨钙素在调节体内糖类和脂类代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妊娠期的血清骨钙素浓度比非妊娠时期低,且与其它的骨转换标志物表达不一致,因此骨钙素极有可能参与了妊娠期能量代谢调节,从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维生素D具有刺激调节OC的作用,且在国内外的多个报道中维生素D与早产的发生风险相关。我们推测低浓度的维生素D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和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孕妇血清骨钙素和维生素D的表达水平与早产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以广西出生队列为基础,于2015年7月~9月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南宁、柳州、钦州、梧州、玉林、玉州和贵港等六个城市的妇幼保健院招募6203名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收集有关孕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资料(孕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收入等)、既往妊娠史(妊娠次数、不良妊娠史等),用药史,吸烟、饮酒、运动、饮食史,妊娠合并症及胎儿出生结局等信息。本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618名,其中包括206例早产病例,和根据匹配条件(孕妇年龄、胎儿性别、胎儿出生地)按照1:2匹配的412例对照。按早产分娩结局分为早产组(PTB)和胎膜早破性早产组(PPROM)。所有经匹配的病例对照的样本均来自同一采血孕周,以上样本均送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以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采血孕周小于等于20周时,以对照组的骨钙素浓度作四分位数,浓度最低组为参照组,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B组(OR=2.124,95%CI:1.111-4.059)和PPROM组(OR=2.732,95%CI:1.029-7.254)中高浓度的骨钙素使发生早产的风险升高。经孕前BMI和饮酒因素校正后这种风险仍然存在。但是在采血孕周大于20周时没有观察到骨钙素与早产的相关性。以维生素D充足组(≥75 ng/ml)作为参照组,分别比较与维生素D缺乏组(<50 ng/ml)和维生素D不足组(50-74.9 ng/ml)早产发生率的差异。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B组和PPROM组中25(OH)D浓度与早产的发生风险没有相关性。经孕前BMI和饮酒因素校正后差异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妊娠妇女血清骨钙素和维生素D表达水平是随着孕周增加而变化的。在孕20周前,高水平的骨钙素会增加早产和胎膜早破性早产的发生风险,提示孕早期孕妇血清中高水平的骨钙素可能与孕期代谢适应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