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生态建设开始成为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森林成为生态环境的主体。森林文化的建设,能够发挥其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引领、服务和保证等作用。生态文明背景下森林文化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也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以文化生成发展的历史实践论、文化功能理论、生产要素的演化变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边际收益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通过文献综述,分析有关森林文化及其建设的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在森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建设愿景、建设参与主体、建设路径选择和建设着力点等。第二,文化的生成发展有其根源,森林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剖析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以期对森林文化建设的愿景规划有所借鉴。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一直以人与自然的解放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题的历史没有变化,人的可持续生存、自由、全面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生存、多样性、高度发展二者之间的双赢目标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因此,本文不仅梳理了传统文化中森林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渊源,而且就传统文化融合下移民间社会从而形成森林文化的特征和主旨进行专章分析。第三,森林文化,不仅有其传统生态伦理的思想渊源,还有其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实践,就此,调查研究了贵州农村多民族森林文化以及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茶文化、竹文化。调查分析发现,不仅森林文化拥有渗透生产生活的现实留存,而且,其建设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除政府外还有分享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市场及社会其他受益民众。第四,文化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生成,而其实践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森林文化在中国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其生成与发展历经曲折。本文就林业的管理制度环境、发展战略与决策、组织与领导以及监督控制机制等方面,对中国林业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行剖析,厘清了森林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时,还就尼泊尔和菲律宾森林文化遭受践踏的国际案例进行分析,洞察了森林文化作为社会资本对林业的深远影响。由此发现,森林文化建设,其路径受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路径的选择须尊重民间历史积淀的森林文化社会资本所表现的理性,从而减少政府决策的武断性,避免对所谓现代化或所谓现代文明的盲目崇拜。第五,森林文化价值,即森林的科学、文化、历史等所蕴藏的社会效益,系森林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社会效益的内容,主要包括因为森林而产生的就业机会价值、森林游憩价值和森林文化价值(森林的科学、文化、历史等价值)等三项。2000—2011年林业数据的核算分析表明:森林提供就业机会产生的社会效益历年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历年就业人数整体呈下降的趋势;森林提供游憩的社会效益及森林公园每年接待的旅游人次,历年呈上升的趋势;我国森林文化价值或森林文化社会效益,历年呈上升的趋势。因此,森林文化建设,要以森林社会效益为着力点,致力于民生林业,从而满足民众对林业就业、森林游憩和森林人文消费等多样化的需要。第六,最后就森林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森林文化建设,要加强森林文化建设的愿景规划,传承森林文化优秀传统;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共建共享森林文化,将顶层设计与民众参与相结合;尊重民间森林文化中的理性来选择建设路径,并对所谓现代化或所谓现代文明进行过滤;以社会效益为着力点,发展民生林业。森林文化,作为生态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既属于森林社会效益又是林业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是林业经济增长、发展的基础,而森林文化的建设,将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国家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