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细胞因子与粘附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GB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白介素-18(IL-18)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两者在GBS发病中的作用。 对象:(1)GBS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12~64岁,平均39岁。其诊断均符合Asburg 1990年修订的诊断标准。根据病情轻重,参照Hughes等的临床分级标准分为1~5级。(2)非炎症性神经疾病组(NIND);取脑脊液,共17例,男10例,女7例。(3)正常对照组(NC):取血清,为我院健康体检者,共25例,男14例,女11例。NIND组与NC组性别和年龄均同GBS组匹配。所有入选病例在采集标本前均未曾用过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治疗。 方法:GBS组均于急性期(发病后1~2周内)采血和脑脊液。血标本均空腹采肘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清,血清与脑脊液标本置于-30℃待检。 血脑屏障(BBB)受损程度 以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比值(QA)表示。低于0.007代表BBB完整,高于0.007代表BBB受损。19例患者中有15例检测了血清和脑脊液中的白蛋白,6例QA高于0.007,9例低于0.007。 血清和脑脊液中IL-18与sVCAM-1的测定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试剂盒购于上海森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步骤按说明书进行。绘制各自的标准曲线,再根据标准曲线算出待测标本IL-18和sVCAM-1的浓度。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处理有关资料。 结果:(1)GBS组和NC组血清IL-18浓度分别为(249.8±116.3)和(150.8±75.8)pg/ml,sVCAM-1浓度分别为(3868.1±1927.6)和(2306.6±1022.6)ng/ml。与NC相比,GBS患者血清IL-18和sVCAM-1均显著升高(P分别小于0.05和0.01)。(2)GBS组和NIND组脑脊液IL-18分别为(52.7±44.3)和(15.1±3.3)pg/ml,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VCAM4分别为**土00和(.9土0.6切剜。与 NIND组相比,GBS组脑脊液IL4 显著升高(P<.of),sVC咖-l与NIN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O归BS重型组和轻型组血清L-18分别为O68.7土164.l)和(142.8土64.5乃yml,sVCAM1分别为(5063.9土1415.9)和(2791.8士1676.3)ng/llil。与轻型组相比,重型组血清o-18和SVCAM二均显著升高厌分别小于0刀1和0刀of卜(4)BBB受损者和BBB完整者脑脊液兀J 分别为四3.6士 59.叮和O.2士 11.8)p咖1,sVCAMl分别为O.4士1*)和仅.8士0.6)n咖l。与BBB完整的GBS患者相比,BBB受损者脑脊液中IL4升高o吻刀5),sVCAM*无显著性差异。()GBS患者血清 IL4 与 SVCAM4之间相关系数一o.483(P<o刀5),有一定正相关关系;脑脊液1卜1吕与W*AM-二之间相关系数r=o.270O>0刀5卜无明显相关关系。 讨论:本研究显示GBS患者血清sVCAM-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与Creange等的结果相似。并且其浓度水平与GBS的临床分级密切相关,表明VCAM刁参与GBS的发病机制。VCAMq是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种重要的粘附分子,可调节T细胞、巨噬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作用,促使活化的T细胞易于穿透过内皮细胞间隙向炎症部位浸润,从而加速病灶部位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IL-18是近年来新命名的一种细胞因子,作为一种前炎性因子,在Thl细胞反应中具有多效性和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显示 GBS组血清 ILq 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亦提示Th细胞参与GBS的发病机制。激活的Thl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活化的T细胞直接或间接促进B细胞分泌抗体或促进产生其他促炎细胞因子,使血脑屏障或血-神经屏障通透性增加,从而损伤髓鞘和(或)施万细胞。本研究显示 BBB受损的 GBS患者脑脊液中 IL刁 水平增高,提示脑脊液中 ILd 主要来自于外周血,这与 Jander等的结论一致。本研究也表明 GBS患者血清 ILIS与 sVCAM-且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提示 ILIS可能也可通过刺激VCAM.l表达而促进GBS的发病。 动物实验己发现,抗 ILIS抗体和抗 VCAM.l抗体均可明显减少 EAN周围神经组织中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并可显著缓解其病情。本研究证实GBS患者血清 ILIS和 SVCAMq水平增高,有助于寻找开发特异性的免疫干预药物。 综上所述,IL1 和 VCAM二在 GBS的发生过程中其着重要作用。在病变早期抑制其活性,可能为更有效的治疗GBS开辟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