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功能菌的污泥减量及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i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污泥法废水处理工艺中污泥的增长始终伴随着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随着我国污水处理量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对污水处理厂运营成本和环境安全造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现状,国内外对原位污泥减量技术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微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筛选优良菌种并考察不同微生物菌种的污泥减量作用效能是该技术应用中的一个重点。依据查阅的相关文献和课题前期工作总结,本文以功能菌株酵母菌E7、乳酸菌L2、芽孢杆菌B135为研究对象,在高F/M和低F/M条件下的污泥增殖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单独作用时存在一个最佳投菌量,此时污泥减量率分别为27.87%、18.56%、32.23%和16.07%、11.73%、4.45%。外加酵母菌E7和乳酸菌L2具有污泥减量的特性是由于污泥增殖过程中MLVSS增量更少,外加芽孢杆菌B135则是由于消耗了更多的COD。混合菌群的最优配比为104CFU/mL:104CFU/mL:102CFU/mL。污泥增殖过程中,外加单一功能菌、混合菌群都能明显影响EPS中蛋白质、多糖的含量。实验考察了影响外加功能菌作用效能的因素。随着污泥负荷的升高,混合菌群的作用效果逐渐提高;污泥浓度越高,外加混合菌群污泥减量效果越低。复杂基质条件下,外加混合菌群污泥减量效果低于单一的易利用基质。在2331℃、pH67.5的条件下功能菌群污泥减量作用效能较高。通过考察外加功能菌对污泥系统内源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酵母菌E7和混合菌群可增大污泥系统的内源代谢速率,促进污泥生物量的减少。通过污泥增殖实验和内源代谢实验数据确定了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参数:无外加功能菌的对照组衰减系数为0.0049,真实生长比率为0.407,外加混合功能菌群的实验组衰减系数为0.0055,真实生长比率为0.3329。确定了各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酵母菌E7、乳酸菌L2、芽孢杆菌B135的培养时间分别为20h、20h和8h;生长温度分别为30℃、35℃和35℃,起始pH分别为6.0、6.0、7.0。基于培养特性的研究进行复合固态制剂和液态菌剂的制备。烘干制备时载体和菌泥最优混合比例为3:1,酵母菌和乳酸菌最佳烘干温度37℃、芽孢杆菌最佳烘干温度42℃,得到的复合固态菌剂能够在常温密闭条件下3个月内保存良好。在发酵罐中混合发酵制备复合菌剂,采用经单一变量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的酵母菌的最佳培养基:葡萄糖2%,玉米浆粉1.5%,MgSO40.2%、CaCl20.2%,调整各菌株的接种时间、接种比例,在初始pH6.0,温度25℃,通气比1:0.3,搅拌速率60r/min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0h,发酵液酵母菌数可以达到108CFU/mL,乳酸菌与芽孢杆菌的菌数分别为108CFU/mL、106CFU/mL。
其他文献
2013年8月2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俄中投资合作常设工作组第4次会议上,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和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签署了《关于落实<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对于改变
<正>在整个董酒的系统中,有许多没有被破解的传奇。外人走进董酒的车间,那些车间都并不太大,堆积在表面的原材料也并不复杂,整个制造流程看上去也没有那么不可理解,于是有人
【目的】观察补肝阴经典方一贯煎对2型糖尿病大鼠核转录因子(NF-κ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一贯煎高、低剂量组(中药高、低剂量组
为了将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引入到预应力混凝土主梁结构性能评估中,首先基于设计图纸,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和箱梁的有限元模型。而后,综合运用动态加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其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也在快速上升。在越来越注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今天,作为政府主办
腐败的蔓延和加剧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完成了以经济起飞为核心的现代化过程,但腐败之风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
随着世界和平,经济环境稳定,近年来,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浩浩荡荡,篮球技战术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经历世界篮球多极化格局之后,美国篮球已经统治世界篮坛20多年,
电商参与主体的经济获得感是评估电商发展普惠性的重要方面。本文使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7年暑期调查数据中6242户农户数据,利用倾向值匹配法评估了电商参与对农户经
合成了五种带不同取代苯基和二种带呋喃、噻吩杂环的三氮唑羧酸席夫碱(Ii~I7),通过元素分析,IR、UV、NMR及MS表征结构。以I:为例,完成L4(3’)合成方法研究,得到反应最佳条件:125℃下等摩
青少年网络犯罪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在于它的"新",而非它的"严重性"。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控制应以青少年保护为目的。在青少年网络犯罪控制的工具选择上,当前以硬法为主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