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分析了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压裂返排液水质特征及处理技术现状,提出使用电化学催化氧化法对压返液进行处理。围绕压裂返排废水中主要的化学需氧量(COD)供体-聚丙烯酰胺(P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压裂返排液水质特征及处理技术现状,提出使用电化学催化氧化法对压返液进行处理。围绕压裂返排废水中主要的化学需氧量(COD)供体-聚丙烯酰胺(PAM)的去除,以制备一种稳定(耐氯离子腐蚀)、高效(高析氧电位、高电流效率、低能耗)的纳米电极材料作为研究目标。重点考察电极的制备过程,通过对(Co-TiO2纳米管极板的内部形貌、晶型结构、电化学特征以及催化降解性能进行表征,探索得到Co-TiO2纳米管极板的最佳制备条件;研究了 Co-TiO2纳米管电极处理PAM模拟废水的影响条件;分析了 Co-TiO2纳米管材料的电催化氧化机理以及PAM降解历程;并对实际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对催化材料对TiO2纳米管电极的改性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双向脉冲电流能将钴有效地负载到TiO2纳米管中;通过负载钴明显提升了 TiO2纳米管的导电性(平均电解电压降低了 1.3V)以及对氯的电催化活性;钴在低负载量(0.0333mg/cm2)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 TiO2纳米管电极的析氯电位(析氯电位降低了 0.632V)并继续保持较高的析氧电位。Co-TiO2纳米管电极用于二维电解系统处理PAM模拟废水过程中,最佳电流密度为7mA/cm2,氯离子(Cl-)浓度20000mg/L左右时最佳,酸性条件下的COD去除率、电流效率和功耗均优于碱性条件,验证了制备所得的Co-TiO2纳米管电极适合于高氯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电解处理。同时探讨分析了高聚物PAM在Co-TiO2纳米管电极电解过程中的降解历程:PAM在活性氯等强氧化性物质共同作用下,由高分子有机物向小分子物质转变,最终被完全矿化,部分有机物则生成了包括氯代醇、氯代醚在内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降解过程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将Co-TiO2纳米管电极用于二维电解系统对实际页岩气压返液进行电解处理,阳极为Co-TiO2纳米管电极,阴极为石墨电极,电流密度为7mA/cm2电解60min后,COD去除率为54.5%,电流效率为51.8%,功耗为27.8kWh/kgCOD,电解120min后,COD去除率达90.9%。
其他文献
对于水中痕量有机化合物分析预处理方法中,固相微萃取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目标分析物富集检测。伴随着磁性材料的研究发展,磁性固相微萃取技术也被运用到不同物质富集分析。本文
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种在常温下具有交联橡胶性质,而在高温时具有热塑性树脂加工特性的高分子材料。发展至今,热塑性弹性体的品种繁多且应用广泛,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苯乙烯类热塑
对于连续高速生产的连续退火生产线,自动化卷取机控制系统是退火板板型质量和产量的重要保证。首钢京唐公司2230连续退火生产线卷取机系统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卷取机
刘长卿是中唐著名诗人,其作品自唐代开始结集,宋、明、清三代都有其别集版本传世。现代学者虽有若干关于刘长卿别集版本考证的成果问世,但囿于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各有其不全面之处。对刘长卿别集版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从唐代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新唐书·艺文志》的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刘长卿的作品自唐代开始结集。发展到宋代,形成了十卷本“刘长卿集”和后世流传最
秋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猎行为。在春季打猎称为春蔸,夏季称为夏苗,秋季称为秋狝,冬季称为冬狩。清代木兰秋狝不仅是皇帝的一种围猎活动,更是清朝重要的国家大典,是清代中央
1918-1921年的吉林省第二届议会是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东三省省议会的研究尚不完善,关于吉林省议会的成果也是寥寥可数。考察吉林省第二届议会诸议案以及省议会与社会团体的互动,有助于我们推进民国初年吉林地方史的研究;而且,使我们能了解民国初年吉林省践行地方议会制度的情况,弥补地方议会研究之不足,还能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民国政治制度的理解与思考。因此,考察与梳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大的敌人,社会救助作为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形式,是打赢民生战的重要武器,对政权建设、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这一思想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思想引导,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做好兜底工作的必然要求。本论文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这一思想是与十八大之前社会救助思想一脉相承的,并且
由于电子工业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抑制电磁污染在军事领域和民事领域中带来的危害,研究强有效的吸波材料对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对外援助项目也越来越丰富、形式种类越来越多。口译,作为这些交流项目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而在每场口译的背后,都需要译员付出大量的时间译前准备工作。可以说一场交替传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的个人水平及其译前准备工作。因此,本文将从译前准备这一角度出发,来探寻其对
本文以普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描述性研究法、分类法和统计分析法,收集巴林右旗蒙古族日常用具名称,并进行归纳分类,旨在分析其结构成分,研究巴林右旗蒙古族日常用具名称的特点。论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论、参考文献等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等。第一章中,简单介绍了巴林蒙古族,巴林土语及巴林右旗。第二章中,对巴林右旗蒙古族日常用具名称进行分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