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越来越密切、新经济手段不断涌现,社会经济也从相对静止的形态发展为频繁交易,现代人对财产的认知已不单单停留在对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将目光转移到利用财产权收取代价或获得融资的价值上,于是对债权提出了流通和融资的需要,使其起到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债权的地位。而“電子記録債権”通过引入登记公示制度,破除了纸质债权在债权流通上的约束,采用电子登记的方式,解决了指名债权双重让与的难题,保障受让人的交易安全,使债务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弥补了指名债权在流通上的缺陷。本论文以日本2008年起实施的《電子記録債権法》为研究对象进行节选翻译,主要内容包括电子登记债权的发生、让与、保证、质押、电子债权登记机构的设立、登记业务的开展以及对电子债权登记机构的监管等。在我国,“電子記録債権”这一概念在我国仅仅停留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还不成熟,市面上鲜见相关的权威性研究著作,也少有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和探讨。《電子記録債権法》文本为法律法规文本翻译。法律法规文本用语简练、严谨、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有相对稳定的撰写格式与表达风格,属于非常有特色的一类文本。在内容上,该文本涉及了财经和法律两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翻译时需要译者具有较好的语言储备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法律文本具有规范性、专业性、详尽性、高效性的特点,句式结构复杂,长难句很多。与文学作品翻译不同,法律文本翻译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有价值,笔者选择以奈达的“逆转换翻译理论”为指导,对结构复杂的长难句进行解构和成分划分,追溯出核心句,层层逆推,最后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而对于具有地域特色或在源语环境中存在固定表达方式的成分,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依据,从词语和句子两方面对专业术语翻译和翻译技巧等重难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日语法律文本中某些固定的表达习惯以及对应的策略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