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中医证治规律,统一中医证型,寻求最佳的辨证治疗方药,为进一步完善及优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路径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含大德路总院、二沙及芳村分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38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填写疗效观察表,将所得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条目编码、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探讨本病的发病情况,观察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Hp感染,嗜食烟、酒和辣椒是否具有相关性。并将符合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的60例患者,按照各自服用的不同辨证方药分为治疗组A(黄连温胆汤组)、治疗组B(十灰散组)及对照组C(无或其他中药组),观察三组的疗效。其中,频数及构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相关分析。研究结果一、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按频数大小排列依次为:热伤胃络,气血亏虚证(39.4%)>热伤胃络证(19.9%)>气虚不摄证(17.6%)>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15.5%)>其他证型(4.8%)>湿热伤络证(2.8%)。(注:其他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寒证等,共18例,且每种证型例数均<5例,故不参与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二、发病情况:(一)季节分布特点:依次为冬(30.4%)>春(25.5%)>秋(23.6%)>夏(20.4%)。(二)出血部位:DU出血共296例(80.4%),GU出血共29例(7.9%),复合性溃疡出血共43例(11.7%)(三)出血程度:轻度共316例(85.9%),中度45例(12.2%),重度7例(1.9%);(四)内镜下分期属A1期患者共301例(81.8%),A2期共62例(16.8%)。经统计学分析,中医各证型与溃疡出血部位、出血程度、内镜下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Hp阳性者共260例(70.7%),嗜烟者共113例(30.7%),嗜酒者51例(13.9%)嗜食辣椒者50例(13.6%)。具体分析结果:(一)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湿热证者的吸烟率最高(54.5%),气虚不摄证组的吸烟率最低(17.6%,P<0.05);余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二)与出血部位相关性:胃溃疡出血的吸烟率最高(55.2%),其次为复合性溃疡(34.9%,P<0.01)。余影响因素与出血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三)出血程度的相关性:嗜烟或嗜酒者的溃疡出血程度均较无吸烟、饮酒者重(P<0.01,P<0.05):平素既吸烟又嗜饮酒的患者出血程度最重(P<0.01)。既嗜食烟酒又合并Hp感染所引起的出血程度较无Hp感染者略重,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四)与内镜下分期的相关性:经检验,各影响因素与溃疡内镜下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疗效分析:(一)总体疗效:治疗组A的总体疗效达92.7%,略优于治疗组B(81.8%)及对照组C(75.0%),但三组的总体有效率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二)症状疗效:治疗组A的症状总体疗效为92.7%,略优于治疗组B(90.9%)及对照组C(87.5%),但经统计学分析,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A治疗口干症明显优于治疗组B及对照组C(P<0.01);治疗胃痞证亦优于其他两组(P<0.05);在胃痛和纳呆的疗效方面,治疗组A、B均优于对照组(P<0.05)。余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疗效,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治疗组B的粪便潜血转阴时间(7.0±4.6d)略短于治疗组A(7.2±3.2d),治疗组A的平均住院天数(9.8±3.1d)略少于治疗组B(10.7±3.3d),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转归:治疗组A的治愈率达97.6%,明显优于治疗组B(90.9%)及对照组C(62.5%),P<0.01。研究结论消化性溃疡出血以冬、春季节多发,且发生于DU的出血多于GU及复合性溃疡的出血。嗜食烟、酒和(或)合并Hp感染,将增加本病的发生率以及加重病情。在广东地区,本病的中医证型可分为:热伤胃络,气血亏虚证;热伤胃络证,气虚不摄证;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和湿热伤络证。采用黄连温胆汤合八珍汤加减辨证治疗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有效率可达92.7%,且能有效改善口干、胃痞、胃痛及纳呆等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十灰散及其他辨证方药,还能有效缩短平均住院天数,但在缩短粪便潜血转阴时间上略逊于十灰散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