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两种不同细胞基质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种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2检测两种不同细胞基质狂犬病疫苗接种前、接种后14天和42天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评价两种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原性。3检测两种不同细胞基质狂犬病疫苗接种前、接种后14天和42天的血清IgE水平,评价两种狂犬病疫苗的过敏原性。方法:1研究对象和设计1.1研究对象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年龄在10-60岁之间,符合本研究志愿者入选排除标准,且志愿者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并能够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者。1.2研究疫苗A组研究疫苗为国产人用狂犬病疫苗(MRC-5细胞),B组为国产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均为冻干剂型。1.3研究设计计划招募1200名合格志愿者进行免疫后安全性观察。按照事先制定的原则选择其中360名进行免疫原性研究;其中的60名志愿者同时进行过敏原性检测。1.4疫苗接种按照经典的Essen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分别于第0、3、7、14、28天于上臂三角肌肌内各接种1剂研究疫苗。1.5安全性观察自第1剂研究疫苗接种后至全程免疫后4周,采用志愿者主动报告与研究者定期随访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收集研究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志愿者自主填写日记卡记录不良反应等相关信息。1.6免疫原性及过敏原性观察参加免疫原性研究的志愿者于第1剂免疫前、第1剂接种后第14天、42天分别采集血标本分离血清用于中和抗体水平的检测。其中60名志愿者同时进行血清过敏原性检测。1.7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现场研究结束后,采用epidata3.1建立电子数据库,双人双录后进行一致性比对,数据库经核实正确无误后锁定。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结果:1安全性结果1.1征集性不良反应A组总体征集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6%,B组为42.67%;A组总体征集性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0%,B组为25.33%;A组总体征集性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3%,B组为23.50%,A组总体征集性不良反应及全身不良反应均显著低于B组(P<0.01)。征集性局部不良反应主要以疼痛常见;征集性全身不良反应主要以发热为主。1.2非征集性不良反应A组总体非征集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2%,B组为12.67%,研究中发生的非征集性不良反应分级以1级、2级为主,无4级非征集性不良反应发生。对各年龄组非征集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原性结果免疫后第14天和42天,A组和B组总体抗体阳转率均为100%,免疫后第14天总体GMC分别为48.17 IU/ml和50.18 IU/ml;第42天时G MC分别为12.85 IU/ml和13.98 IU/m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不同细胞基质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原性相似。3过敏原性结果3.1免疫前、免疫后14天、免疫后42天A组与B组组间1gE抗体GMC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2 A组和B组志愿者免疫前、免疫后14天、免疫后42天IgE抗体GMC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中志愿者未发生过敏反应和相关指标结果升高,提示两种不同细胞基质人用狂犬病疫苗的过敏原性相似。结论:两种不同细胞基质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过敏原性相似,本次研究中还发现MRC-5细胞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