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的地方开发、重构和使用甚至是发明,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主要是基于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在此过程中,新的文化现象被发明、建构和使用。霍布斯鲍姆(E.Hobsbawm)认为,当下的文化传统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被发明和建构。传统是可以被“发明”、“建构”、“想象”和“制造”出来的。在传统文化发展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大糯黑村“石头热”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特殊性。在糯黑村民与石头相互关系的历史进程中,渗透到村民宗教信仰层面的石头文化依然守护着自己坚实的地位和基础;绝大部分的石质生活用具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与建筑相关的石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正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存在的石头,使大糯黑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九石阿(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穿村而过,糯黑村被列为民族文化团结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阿诗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试点;糯黑村建成了撒尼村寨第一个彝族文化博物馆;被列为“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学术考察点等,这些都是大糯黑村自2004年以来获得的荣誉和发展,毫无疑问,石头文化在糯黑村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在石林县民委的支持和资助下,大糯黑村盖起了石头寨门,并用汉语和撒尼语写上了“糯黑石头寨”。随后,村民在对外交流时,都称“糯黑村”为“糯黑石头寨”,村民的刺绣品上也出现了“石头寨”的字样。可见,由石头文化引发的这些发展和变迁,不仅仅体现在村寨环境、面貌改变和村民经济发展方面。这个由政府部门主导,学者倡导,地方精英主持,村民参与实施的发展过程中,还蕴含着村民对村寨石头文化的重新认识及发明利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对新型石文化的认同。村民对“糯黑石头寨”的认同,就是最好的体现。文化的构建是衍生于传统文化,流传于现在,延伸于未来的一种文化存在,这种存在和发展与撒尼人的生存需要、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糯黑石头寨”这一文化符号体系的构建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结果,但其基本动力是建立在当地村民对石头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村寨发展,所以才有今天糯黑村石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